专业市场地方型市场的演进
专业市场地方型市场的演进作者:陆立军,王祖强 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43215290 定价:45.0 出版时间:2008-11-01 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专业市场地方型市场的演进 内容简介
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面向海内外公开招标了“改革三十年研究”项目系列重大课题,本书即为该课题的一项研究成果。
本书在绪论之后,分10章探讨了农村工业化、市场化与专业市场的缘起,专业市场的成长轨迹与基本特征,专业市场的交易机制与交易流程,专业市场的分工与社会资本网络,专业市场的规模扩张与结构演变,专业市场扩展的内在机理:内生报酬递增,专业市场与地方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专业市场的治理:市场与政府的合作博弈,专业市场的扩展:规模化、专业化和国际化,专业市场的转型与提升:新型业态。
专业市场地方型市场的演进 目录
0 绪论0.1 改革开放与专业市场现象
0.2 专业市场释义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0.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0.5 本书的主要贡献
1 农村工业化,市场化与专业市场的缘起
1.1 改革开放前的商品流通体制
1.2 缘起的内在根源:节约农村工业的交易费用
1.3 缘起的外部环境:放松商品流通管制
1.4 缘起的历史文化基因:民间商业与市镇经济
1.5 缘起的典型案例:义乌小商品市场
2 专业市场的成长轨迹与基本特征
2.1 专业市场的初始阶段
2.2 专业市场的成长阶段
2.3 专业市场的成熟阶段
2.4 专业市场发展的新趋势
3 专业市场的交易机制与交易流程
3.1 专业市场的类型
3.2 专业市场的经营者
3.3 专业市场的交易方式与运行特征
3.4 专业市场的交易流程与规制结构
3.5 专业市场的连接图式
4 专业市场的分工与社会资本网络
4.1 专业市场的网络结构
4.2 专业市场集中交易的效率
4.3 专业市场的网络效应与聚集效应
5 专业市场的规模扩张与结构演变
5.1 专业市场的规模扩张
5.2 专业市场的结构演变
5.3 专业市场规模扩张、结构演变的总趋势
6 专业市场扩展的内在机理:内生报酬递增
6.1 专业化分工与报酬递增
6.2 内生报酬递增机制:知识溢出与信息外溢
6.3 区域间报酬递增机制:区际分工协作网络
6.4 跨越“专业市场消亡”的历史宿命
7 专业市场与地方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
7.1 专业市场的嵌人性:内生的低成本交易网络
7.2 专业市场推动的产业集群扩张与升级
7.3 专业市场扩展的产业支撑:地方产业集群成长
7.4 专业市场扩展、产业集群成长与区域经济发展
8 专业市场的治理:市场与政府的合作博弈
8.1 信息不对称下专业市场的交易困境
8.2 专业市场的治理模型与治理机制
8.3 市场治理与新的市场秩序
9 专业市场的扩展:规模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9.1 专业市场的规模化
9.2 专业市场的专业化
9.3 专业市场的国际化
10 专业市场的转型与提升:新型业态
10.1 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
10.2 专业市场与现代物流
10.3 专业市场与会展经济
10.4 专业市场与品牌战略
参考文献
后记
专业市场地方型市场的演进 节选
1 农村工业化、市场化与专业市场的缘起
专业市场开启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先河,是中国农民商人在市场化进程中首创的交易组织创新,是一个符合农村工业化和家庭工业与中小企业需要的共享式、低成本的交易平台和通道,也是一个将千千万万农民企业家的贸易活动和产业活动融合起来的产业组织创新。改革开放之初,专业市场为什么首先在中国的农村大量涌现?专业市场如何从定期的集市贸易中转变而来?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千千万万个农民从传统的小商小贩转变为专业化的商人,促成了千千万万个农耕家庭摆脱数百年来“男耕.女织”的小农模式,在许多缺少资源和国家投资的落后地区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专业市场是在计划经济的缝隙中生长出来的,它并不是“小”市场,而是折射中国农村市场化、工业化内在规律的大市场。专业市场制度,不仅是一种交易平台和通道,或一套市场交易的组织和规则,而且是在特有的改革开放背景下对我国工业化模式和国民经济流程的重新塑造,它涉及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历史性的开拓,是一次综合性的制度创新。
1.1 改革开放前的商品流通体制
传统商品流通体制的重大弊端之一,就是限制和隔离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限制和排斥市场、市场机制在城乡经济交往中的作用,把中国农村排斥在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之外。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城乡集市贸易、农副产品交易、小商品贸易等自由市场、自主贸易依然在计划经济的“缝隙”中顽强地存在和生长。
1.1.1 传统商品流通体制的形成和特点
传统商品流通体制是20世纪50年代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商品流通体制的确立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经济的市场调节逐渐萎缩的过程。在1949--1956年间,随着统一的宏观计划管理系统的建立、财政经济管理工作的统一,计划机制开始具体调节生产和流通环节,国民经济的主体和主要运行环节被纳入了计划轨道。从1953年开始,国家扩大了对私营工业加工订货和统购包销的范围,使工业产品与批发商脱钩;同时,国有商业直接介入农产品收购,逐步实行粮食、油料、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将工农业产品的流通全部纳入了国家计划。1956年全国开始了对个体、私营工商业进行全行业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商业和个体商贩被迫转业、歇业,或全部改造成公私合营商业、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虽然合营商业、合作商店和从业人员人数并未减少很多,但已经完全丧失了在物资流通渠道上原有的优势,主要从事一些生活服务性行业。1956年,从中央到各大区、省、地、县,自上而下对口的专业性领导和管理国民经济的计划体系形成,执行垂直化计划部门的计划指令,企业的生产和流通等经济活动服从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计划经济体制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市场经济的因素随之消亡。
经济 中国经济 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