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世界经济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2020-06-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看不懂的世界经济

看不懂的世界经济

作者:黄卫平 等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801808288

定价:36.0

出版时间:2008-09-01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在全球化达到虚拟经济的今天,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利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优势,来顺应、调整和驾驭全球经济,企图占据利益制高点。以确保本国在新一轮“世界经济大战”中能立于不败之地。虽然世界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市场化,但全球并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竞争性市场,而是有许多因素在共同作用和博弈,因此,经济全球化很有可能对一个国家是灾难,而对另一个国家是利好。我们应该认真去思考,既然全球化暗藏危险,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国家要融人全球化?既然全球化不可避免,那有没有趋利避害的方法呢?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国家“拉帮结伙”搞经济区域化?世界经济为什么要全球化?全球经济为什么要市场化?
 第1章 “看不见的手”到底是只什么样的手?
经济为什么增长?经济为什么在增长中变成了全球经济?我们先从一个小例子说起。村里有两个农户,一个叫张三,一个叫李四。他们一直沿袭千百年遗留下来的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两户人家为了有粮食吃,都各自种植小麦;为了有肉吃,都各自喂猪。就这样,他们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生活得很宁静。如果这个村庄是在18世纪的英国,并且正巧亚当-斯密去那里考察,他就会把张三和李四叫到办公室去分别问话,问他们想不想获得更多的粮食和猪肉?他们当然说想。斯密继续问,就种粮食而言,你们两家谁的能力强?两人都承认,种田张三没说的,喂猪李四厉害。好了,斯密当即对他们讲,从明年开始,张三专门种粮,李四专门养猪,然后各自交换部分产品,保证你们会得到更多的粮食和猪肉。第二年,他们真的这样做了,的确有了更多的粮食和猪肉。作为农民,他们感到非常困惑:田还是那亩田,猪圈还是那问猪圈,什么都没有变,怎么产量就增加了呢?他们必须找斯密去问个明白。斯密很爽快地回答了他们:要想增加产量。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要想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分工。分工就是将复杂的事情分解,使之简单化,干简单的事情效率必然高。两个农民问,怎么分工呢?很简单,按照绝对优势分工。绝对优势就是自己和对方比,专业化生产效率绝对比对方强的产品,再交换就双方都受益。这就是斯密的“绝对优势”思想,这个思想反映在他1776年出版的传世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当中,为此斯密成为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从书名就能看出来,斯密一直在思索:什么是财富?财富是从哪里来的?它是怎样增加的?
如果这个村庄是在20世纪50一70年代的中国,那么农民的土地和猪圈就要全部收归集体所有,然后按照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的指令性计划参加农业生产,*后按照劳动量(工分)获得应有的报酬。这种做法一直到1979年才改变,而这一变就持续到现在,并仍将继续下去。如果说中国过去的做法是计划经济,那么英国的做法就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真正起作用的那个核心部分,斯密称之为“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到底是只什么样的手?我们回到刚才的故事中去。劳动分工的依据是绝对优势,所谓绝对优势就是自己和对方比,能力比对方强,效率比对方高。可怎么能够知道自己的能力比对方强呢?如果能找到一个让人一目了然的方法,那么分工就变得容易操作了。在斯密的基础上,后人在不断探索。直到有一天,经济学家告诉这两位农户,方法找到了。他叫两位农民每天去集市上看猪肉和粮食的价格是多少,它们怎样变动。经济学家告诉他们,只要把你们各自家中粮食与猪肉生产成本的比例和市场上粮食与猪肉的价格比例算出来,然后比较这两组数据的大小,就可以找到绝对优势。如果说张三家的粮食与猪肉生产成本的比例小于市场价格比,那么张三家的优势就是粮食,否则就是猪肉。李四也可以做同样的事情。这个方法告诉我们,市场价格是衡量生产者绝对优势的一个指标,而且随着价格变动,生产者的优势也在变动,它时而增强,时而减弱,有时甚至从优势变成劣势。这样,生产者就必须相应调整其生产结构。这种生产结构变动的背后,意味着生产要素的流向变动,也就是说,生产要素会随着市场价格变化而改变流向。这就是要素的重新配置。生产要素怎样流动,完全受制于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市场价格机制。斯密就把这种机制叫做“看不见的手”。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有个缺陷,这个缺陷不解决,就难以说清楚我们的问题:“看不见的手”为何伸向全球?我们还是回到刚才的故事中来。张三和李四之所以能够分工,是因为张三种粮食强于李四,而李四正好相反。如果现实不是这样,而是另外的情况,也就是说张三在种粮食和喂猪两方面都不如李四,当然也可以都强于李四,这时斯密便会哑口无言,给不出答案。这个问题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给出了答案,给出答案的人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他深受斯密影响,可以看成是斯密的传人。李嘉图给出了什么答案呢?他的回答是:张三和李四仍然可以参与分工,并且分工同样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利益。分工的方法概括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也就是在对比优势时,不去和别人比,而是自己与自己比,专门生产自己和自己比较相对更具有优势的产品,这就是“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在实践中的操作方法同样是上面讲的两种价格之比,这里不再重复。因此,从确定优势的方法来讲,绝对优势可以看成是比较优势的一个特例,并且可以从数学上给出严格证明,这里就不讲了。
不要小看李嘉图的这一点进步,其实贡献是非常大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可以设想,如果只是依照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去指导实践分工的话,那分工的范围就太有限了,因为参与分工的人个个身怀绝技,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更多的人其实是“凡夫俗子”,技不如人。如果这些人都被排除在市场之外,不能参与分工,这个市场就成了精英市场,哪里还有经济的全球化?因此,李嘉图从理论上告诉了所有“技不如人”者,只要自己和自己比,有相对生产率更高的产品,就可以参与市场分工,专业化生产自己与自己比生产率更高的产品,放弃自己和自己比生产率较低的产品,进而与他国交换,必然获益。因此,在国际市场中用不着害怕,应该大胆地往前走。
斯密在他的著作里把上面的故事稍微一改,就应用到国际市场上了。也就是说,如果把张三看成是一个国家,把李四看成是另外一个国家,这时候他的绝对优势理论同样可以用来指导国家之间的分工。也就是说,用来指导个人的分工思想。同样可以用来指导国家间的分工,原理是一样的。为了说清楚“看不见的手”是如何抓住全球经济的,下面再做一些理论上的分析。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经济 国际经济

在线阅读

上一篇:新粮食战争     下一篇:统计学学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