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式问题的徽商经验研究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2020-06-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韦伯式问题的徽商经验研究

韦伯式问题的徽商经验研究

作者:梁德阔著

开 本:24cm

书号ISBN:9787567614529

定价:42.0

出版时间:2014-09-01

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韦伯式问题的徽商经验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韦伯式问题”的经验研究》的终期成果,旨在与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以及余英时的《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的核心观点进行学术对话,在方法论上弥补了“韦伯式问题”的经验研究缺失问题。研究发现,徽商有“超越性动机”,把宗教精神转化为社会责任感;徽商也有“理性化过程”,选择有效手段达到商业成功目标;徽商勤俭持家,敬业求精,将诚信作为经商准则,具备“入世苦行”品格;他们对世界不是消极适应而是采取一种积极的改造的态度。研究结论回应了“韦伯命题”和韦伯的“中国命题”,进一步支持了余英时的主要观点。

韦伯式问题的徽商经验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路径分为三个层面: 首先是儒家伦理和新教伦理的核心教义的比较, 其次是论证儒家伦理孕育了徽商精神, 呈现徽商精神的主要特征 ; *后, 用徽商经验研究评判余英时与韦伯的争论, 检验“韦伯式问题”, 这是书研康闹氐恪H?楣卜治?逭? 主要内容包括: 导论 ; 徽商的“

韦伯式问题的徽商经验研究 目录

摘 要 ………………………………………………………………………………1
**章 导 论 ……………………………………………………………………1
**节 “韦伯式问题” ……………………………………………………1
第二节 徽州概况 …………………………………………………………16
第三节 徽商与儒学 ………………………………………………………27
第二章 徽商的“超越性动机” ………………………………………………45
**节 “入世” 与“出世” ……………………………………………45
第二节 强固宗族 …………………………………………………………56
第四节 回馈社会 …………………………………………………………92
第五节 家国关系 …………………………………………………………108
第三章 徽商的“理性化过程” ………………………………………………117
**节 理性主义 …………………………………………………………117
第二节 徽商的贾道 ………………………………………………………124
第三节 徽商的资本运作 …………………………………………………133
第四节 徽商的企业制度 …………………………………………………161
第四章 徽商的“入世苦行” …………………………………………………192
**节 儒家的节制有为 …………………………………………………192
第二节 徽商的勤劳节俭 …………………………………………………200
第三节 徽商的艰苦奋斗 …………………………………………………218
第四节 徽商妇的贞节刚烈 ………………………………………………230
第五章 徽商的职业观 …………………………………………………………238
**节 儒家职业伦理 ……………………………………………………238
第二节 徽州宗族的职业观 ………………………………………………250
第三节 徽商的儒贾观 ……………………………………………………260
第四节 徽商的职业实践 …………………………………………………274
第五节 徽商的职业教育 …………………………………………………284
结 语 ……………………………………………………………………………297
主要参考文献 ……………………………………………………………………318

韦伯式问题的徽商经验研究 节选

  《“韦伯式问题”的徽商经验研究》:  徽州古村落多为一村一族,族有族长,族长下有支、房长之设,每房之下有数量不等的小家庭,从而组成了以族长为核心,以祠堂为象征,以血缘关系相联系且等级森严的宗族组织。村落内的每户小家庭按其血缘关系的远近,分别属于不同的房系、支系,构成乡村聚落内在的网络结构。村落的领域界限和分布,往往也是由宗族势力所决定的。族与村、血缘与地缘的结合,是乡村聚落形成的内在关联因素。血缘的亲疏远近,是划分聚落内部空间的标准,村落内部不同的建筑方向、位置关系和联系紧密程度,都是血缘亲疏的一种反映。⑦如休宁茗洲吴氏村落,自元代迁居至此,宅屋群体排列规则,每列巷道设有门道,按房系嫡居住,他姓人不许混杂其间。  在这样的宗族制度下,祠堂作为家族重要的公共活动中心,也成为聚落成员的精神生活中心。在聚落布局上,祠堂必然成为聚落中起主宰作用的、规模*宏大的建筑,是民宅组团和整个聚落空间形态的核心,一切其他建筑都以此为核心而布局,正如清代《宅谱指南·宗祠》中所言:“自古立于大宗子之处,族人阳宇四面围位,以便男妇共祀其先,切不可近神坛寺观。”宗祠建筑成为礼制空间的核心体,其他居住建筑为围合体,核心体与围合体的关系是社会伦理与家庭秩序的象征。祠堂的平面型制采用以享堂和寝堂为主要核心,并在其形成的中轴线,对称布置厢房、冥室,以及天井、庭院等次要部分,这种轴线明确、对称方正、主次分明的布局方式,正是宗法观念的具体体现。男尊女卑、阳贵阴贱、左尊右卑等一系列规则在祠堂空间划分上皆有鲜明的烙印。在建筑形体处理上,徽州祠堂往往以其宏丽的规模、高耸的形象成为村中心的标志性建筑。祠前建牌楼作为整个祠堂建筑空间序列中**道象征性的大门,以它高耸的形象,在人们心理上对祠堂产生一种神秘、压抑、肃穆、恐惧之感,以收到“祭祀务须以诚敬”之效果。同时,牌楼又是高贵、庄严的象征,宗族以此来炫耀家族的政治地位。徽州盛行佃仆制,在村落选址上佃仆村庄呈现零星、无规律地分布在大庄园的边缘,导致甬道式宅居组团的出现。甬道是密集的宅居之间极为狭长的交通空间,提供仆人来往于堂前屋后,而不必在厅堂中穿越。凡相邻两宅对着甬道所设的侧门,均不直接相对,总保持一定的错位。甬道两端各有直通户外的大门,以及通往宅后的次门,其空间只供相邻两户共享,并不作为公共通道。这种宗族的土地私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村落内在构成和外在形态,以至于长期稳定地保存并且缓慢地变迁着。  《黄帝宅经》强调的“人伦之轨模”,在徽州民居建筑中体现得*充分。几千年来,徽州民居建筑都是在礼制和伦理的双重限制下发展定型的。为了体现儒家思想的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空间位序,徽州民居空间在轴线上是以厅堂为中心的基本几何关系,以“前公后私”“前下后上”“正高侧低”为空间位序的基本原则。主厅堂在整个民居院落中地位*重要,位序*高。为了烘托主厅堂(正厅、中堂)的地位,往往在前面再加造前厅(下厅、下堂),有的居民在正厅之后也设置后厅(上堂),这样主厅堂、前厅、后厅就组成了一组核心空间,加强了中轴线的地位,此做法在徽州地区也被称为“三堂”,即上堂、中堂、正堂。中堂往往等级*高,开间*大,空间*宽敞。厅堂正中供奉祖宗牌位,其下置一桌两椅,为家庭中*尊者位置,其他成员亦按主次分座两侧。厅堂是长辈主持家法、训诫子弟、宣扬家规的场所。在其起居生活中,“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女无故不窥中门”①等伦理观念,严格地界定了宅居内部空间范围,以中门为界,前庭是会见男宾之处,后庭为女眷活动之室。  ……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管理 一般管理学 经营管理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