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监管基础理论研究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2020-06-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互联网金融监管基础理论研究

互联网金融监管基础理论研究

作者:武长海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62069645

定价:39.0

出版时间:2016-08-01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互联网金融监管基础理论研究 本书特色

《互联网金融监管基础理论研究》一书主要是从互联网金融投资者准入制度、互联网金融风险与危机、互联网金融监管理念、互联网金融监管路径等方面研究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基础理论。

互联网金融监管基础理论研究 目录

总序Ⅰ

**章互联网金融基础理论概述
**节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
一、从“金融”概念的演进重新审视“互联网金融”
(一)“金融”概念之历史演进
(二)“互联网金融”概念之辩
(三)“互联网金融”概念之重新审视
二、互联网与金融业融合的不同阶段
(一)电子金融阶段
(二)网络金融阶段
(三)大数据金融阶段
(四)下一个风暴眼——人工智能金融阶段
三、互联网背景下金融的特征与发展总序Ⅰ

**章互联网金融基础理论概述
**节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
一、从“金融”概念的演进重新审视“互联网金融”
(一)“金融”概念之历史演进
(二)“互联网金融”概念之辩
(三)“互联网金融”概念之重新审视
二、互联网与金融业融合的不同阶段
(一)电子金融阶段
(二)网络金融阶段
(三)大数据金融阶段
(四)下一个风暴眼——人工智能金融阶段
三、互联网背景下金融的特征与发展
(一)从“无纸化与虚拟化”向“程式性与智能化”发展
(二)从“直接性与迅捷化”向“即时性与移动化”发展
(三)从“金融机构之间的交叉”向“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跨界融合”发展
(四)金融的 “普惠性”、“互助性”逐渐增强
第二节互联网背景下金融的基础理论研究
一、网络经济理论
(一)网络经济学定律
(二)网络经济理论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冲击
二、金融创新理论
(一)金融创新的理论解释
(二)互联网对传统金融创新的冲击
三、金融与数据的基因匹配理论
(一)互联网金融可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二)互联网金融可大幅提升金融的支付清算功能效率
(三)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完善了风险配置功能
(四)互联网金融积极推动了金融提供价格信息的功能
第三节中国语境下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本质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与运行机制
(一)电子金融阶段
(二)网络金融阶段
(三)大数据金融启蒙阶段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属性及中国特色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属性还是金融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中国特色

第二章互联网金融投资者准入制度研究
**节传统金融投资者准入的制度分析
一、传统金融投资者准入限制的“三维度”标准
(一)信息可获得性
(二)专业性
(三)经济能力
二、传统投资者准入限制的法律责任
第二节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投资者准入标准的影响分析
一、传统投资者准入限制“三维度”标准的经济分析
(一)理性人假设、信息成本与信息可获得性标准
(二)不理智的投资者、行为金融学与专业性标准
(三)投资者经济实力要求与风险承受能力标准
二、互联网金融对准入限制经济基础的突破与变革
(一)信息成本降低,“信息可获得性”增加
(二)数据分析使得投资人更为理性
(三)互联网金融产品改变了风险承受能力需求
第三节互联网金融投资者准入的效率分析与制度重构
一、投资者准入限制影响资金配置的效率
二、投资者准入限制影响风险配置的效率
三、应实行互联网金融投资者“开放准入”下的“额度限制”制度
(一)理想制度模式——取消资格限制,实行开放准入
(二)过渡制度模式——根据财产状况限制投资额度
第四节互联网金融投资者开放准入的监管及制度条件
一、互联网金融中的监管体系构建问题
(一)构建投资者信息数据库
(二)构建互联网金融数据统计监测体系
(三)构建在线纠纷解决机制
二、互联网金融中的信息披露责任问题
三、互联网金融中投资顾问认定的相关问题
四、互联网金融中的投资者教育问题

第三章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监管理念的挑战与完善
**节传统金融监管理念的演化、内容及特点
一、传统金融监管理念的演化
(一)早期的金融监管理念(20世纪30年代以前)
(二)全面控制的金融监管理念(20世纪30-70年代)
(三)放松的金融监管理念(20世纪70-90年代)
(四)重新加强的金融监管理念(20世纪90年代至今)
二、传统金融监管理念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人假设”理念的形成与填补
(二)金融脆弱性的监管理念
(三)“市场失灵”的金融监管理念
(四)“公共产品”与“监管失灵”的金融监管理念
(五)法律不完备的金融监管理念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管理 金融/投资 金融理论

在线阅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