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理论的中国本土化研究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2020-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巴赫金理论的中国本土化研究

巴赫金理论的中国本土化研究

作者:张素玫 著

开 本:其他

书号ISBN:9787010209692

定价:75.0

出版时间:2018-04-0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巴赫金理论的中国本土化研究 本书特色

巴赫金理论学说自20世纪80年代初登陆中国后,吸引了几代中国学者的研究投入,在人文学科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对巴赫金理论的运用极为广泛,也获取了多方面的启示意义:在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中,巴赫金理论为文论界提供了新的话语体系和方法论;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实践中,巴赫金理论带来的全新批评视角,拓展了文本研究空间,使传统文本研究在新理论视野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在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被运用到各种文化现象分析中的巴赫金理论,为中国研究者的文化解读提供了多层次的释义可能和重要的理论参照。中国的“巴赫金热”现象,一方面是巴赫金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对话”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精神有共通性,使得巴赫金理论和中国问题之间具有阐释上的适洽性;另一方面巴赫金理论适应了中国文化转型的当下需要,在解决诸如反拨一元话语、应对文化转型、解困批评话语等方面具有实用性。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对巴赫金理论的吸收运用,是与巴赫金理论的跨文化对话,在对话中获取巴赫金思想有价值的成分,激发我们的思考给予我们多重启发,为中国问题寻求更多可行的对话之径。

巴赫金理论的中国本土化研究 内容简介

巴赫金理论学说自20世纪80年代初登陆中国后,吸引了几代中国学者的研究投入,在人文学科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对巴赫金理论的运用极为广泛,也获取了多方面的启示意义:在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中,巴赫金理论为文论界提供了新的话语体系和方法论;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实践中,巴赫金理论带来的全新批评视角,拓展了文本研究空间,使传统文本研究在新理论视野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在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被运用到各种文化现象分析中的巴赫金理论,为中国研究者的文化解读提供了多层次的释义可能和重要的理论参照。中国的“巴赫金热”现象,一方面是巴赫金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对话”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精神有共通性,使得巴赫金理论和中国问题之间具有阐释上的适洽性;另一方面巴赫金理论适应了中国文化转型的当下需要,在解决诸如反拨一元话语、应对文化转型、解困批评话语等方面具有实用性。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对巴赫金理论的吸收运用,是与巴赫金理论的跨文化对话,在对话中获取巴赫金思想有价值的成分,激发我们的思考给予我们多重启发,为中国问题寻求更多可行的对话之径。

巴赫金理论的中国本土化研究 作者简介

张素玫,1974年生,浙江杭州人,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赴剑桥大学英文系做访问学者,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协会理事。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媒介传播中的简?奥斯丁意义再生产研究”(2017)和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巴赫金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小说文本研究”(2017)子项目,参加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研究”(2010)的研究工作。出版有编著《外国诗歌鉴赏辞典.近代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为“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丛书之一。研究论文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等核心学术期刊,并被《新华文摘》等知名刊物转载。

巴赫金理论的中国本土化研究

文学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