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惠集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2020-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牧惠集

牧惠集

作者:牧惠[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53411422

定价:19.0

出版时间:2013-03-01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牧惠集 本书特色

《中国杂文(百部)卷一·当代部分:牧惠集》收录的是我国杂文作家牧惠近些年来的随笔杂文。面对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儿及当下的社会现象,作者都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作了深刻的剖析,见解深刻,启人才智,让人品尝到历史深处的隽永况味。

牧惠集 内容简介

《中国杂文(百部)卷一·当代部分:牧惠集》收录了作者牧惠近些年来的随笔杂文。这里有酣畅的文字、勇敢的呐喊、精粹的传承、真挚的情感、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坚持……在这个纷扰多变的年代,我们选择读书悟道,寻找精神安顿之所。
  《中国杂文(百部)卷一·当代部分:牧惠集》中的这些文章有事实、有根据、有分析、有理论、有文采,是非常的杂文。

牧惠集 目录

华表的沧桑
海瑞墓前的沉思
“皮”“毛”之论
“族诛”小考
造神运动的终结
烤鸭的片数与凌迟的刀数
自由、宽容及其他
《柏杨杂文选》编外记
不该忘掉的血泪
明朝的自宫热
老都管的天下太平论
民谣与谣言
自投文网
谏的条件和艺术
观念落后也要挨打
官心雕龙
说说维辛斯基
《朱元璋传》的两种版本
两种“大树特树”
谁来管好她?
为潘金莲翻案
马南邮的药方
从艮岳到魏祠
魏收、秦桧与修史
文天祥之死
别怨诺贝尔
我读蓝英年
“博物馆”从这里开始
“人”的位置
堕落的必然
良心的扭曲和代价
瞎折腾

牧惠集 节选

华表的沧桑
  在北京住了那么些年,经常路过天安门,也就总见着竖在金水桥前的华表。可这华表到底是代表怎么回事呢?从来也没有想到过要打听。后来读《史记》,才终于晓得,这华表原来大有来历。
  据说,在唐虞盛世,“圣君”们很重视接受群众的监督,注意听取各种意见。除了在朝庭里设有史官、谏官之外,对来自民间的意见也很重视,“士传言谏过,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知识分子、平民百姓、做生意的人,都可以公开议论政事。尧又是其中一个很得人心的圣君。他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有一项措施是,树一根有一条横木像个“午”字那样的“表”在外头,叫做“诽谤之木”,让人们把他在政治上的缺失写在上面。这“诽谤之木”,相当于意见箱、意见簿之类。它就是华表的前身。
  这“诽谤之木”如何一步步演化成华丽的装饰品华表呢?照我看,大概同“诽谤”这个词的含义的变迁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如果我们细心地分析一下,确实可以找到不少这样的现象:一个词,本来的意思是好的、褒的,由于种种原因,它开始同它本来的含义区别、分开甚至闹到对立起来,变成一个坏的、贬的意思。例如“辩论”这个词,按照字典的解释,按照过去的理解,应当是持不同意见的各方互相讨论,分清是、非、真、假的意思。讨论问题的各方面应当是平等的,讨论的方法应当是说理的。然而,曾几何时,“辩论”这个词儿却变得有点可怕。“辩他一辩”、“这个人挨辩论过”,这话给人的印象,是这个人犯了非同小可的错误,少挨批判过。“造反”这个词,在封建社会、在解放前,等同作恶;解放后,明白“造反”其实就是革命;后来,又被林彪、“四人帮”把它搞成同捣乱、破坏一样意思。诸如此类,例子不少。“诽谤”这个词,同样有过这种经历。
  现在我们讲“诽谤”,那意思,同歪曲、造谣、诬蔑之类的词义是相同或接近的。其实,在先,“诽谤”只是非议的意思。对政事有什么非议,你就写在“诽谤之木”上头,如同今天写在意见簿上一样。
  既然是非议,是意见,粗分起来,少有两种:一种是符合事实的,正确的;一种是不符合事实的,错误的。为什么后来“诽谤”就只剩下后一种含义呢?一种可能是,“诽谤之木”老是写着一些造谣诬蔑的谎言,因而慢慢把“诽谤”这个词败坏得如同造谣;一种可能是,那上头写的其实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值得听听的意见,统治阶级不喜欢,把一切非议都说成是坏的,得定罪的,慢慢地也会把“诽谤”同恶毒攻击混同起来。看来,在封建社会,后一种可能性要大些。
  诽谤变成恶毒攻击,“诽谤之木”给塑上龙凤,成为摆设,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这也不纯是靠推理。大家都晓得,秦始皇那时就是不欢迎提意见的。刘邦数秦的罪状,说它“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只要非议一下秦始皇,就有灭族之祸。贾山给汉文帝上书,也讲到秦所以失败得那样快,就是由于他“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从这里看,在汉那时,“诽谤”两个字还并没有等同造谣诬蔑;但是,秦始皇却早已经把它看成是很坏很坏的字眼了。也许在秦那时“诽谤之木”就早成为阿房宫前面的华表了吧?在封建社会,一些开国的皇帝,一些比较清醒的政治家,多少懂得设立这个意见牌之类的必要性。唐太宗李世民的纳谏且不去讲了。朱元璋也是个开国皇帝,他设了一个通政使司,就颇有点竖“诽谤之木”的味道。按规定,“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可以密封交到通政使司,然后直接送到朱元璋那里。洪武十年,他任命曾秉正当通政使,对曾“训谕”一番。意思说,政治好比水,得经常流通,使下情容易上达,天下才得太平,所以管这个单位叫“通政司”。朱元璋让人民有机会直接向皇帝非议政事,这个制度应当说是好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学 文集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