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艺美论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2020-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苏轼文艺美论

苏轼文艺美论

作者:王启鹏 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306030030

定价:36.0

出版时间:2007-12-01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二)苏轼形成“味外之味”审美情趣的原因
  (三)苏轼“味外之味”审美情趣的创作实践
附录:苏轼文学艺术创作理论概要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苏轼文艺美论 节选

br />
朱靖华

    近30年来,有关苏轼研究的文章和著作,可谓多矣!仅

  是论文,每年就应以千为单位来计算;而著作,也要以10为

  单位来计算了。这些研究,涉及到苏轼的方方面面.新论叠

  出,可喜可贺。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喜欢研究苏轼呢?这一

  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林语堂先生说的:苏轼“鲜明的个性永

  远是一个谜”。林语堂先生还曾这样概括道:  “苏东坡是一个

  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

  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但是这不足

  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确乎如此,林语堂先生对苏轼的上述

  诸项概括和评价,无疑都是十分正确的。但是,我却认为,

  还需要做出重要的补充。即是:苏轼还是一个创造细胞极其

  丰富、审美思维极其敏锐(如他为文的行云流水)、敢于跋难

  涉险(如他“以议论为诗”、  “以文字为诗”、  “以学问为诗”

  创造出了宋诗新体制),善于在诸多不平衡中寻找到平衡(如

  他在阴柔的“婉约词”独霸词坛的情况下创造了阳刚美的豪

  放词)等无往不利的、无平不陂的、无往不复的创造奇迹的

  大创造家。我认为,由于苏轼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

  文化现象,又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创造之谜,故能引起后人的

  兴趣,试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但是结果都不能道出

  苏轼的全部。苏轼,的确是令后人玩味不透的千古人物。

    关于对苏轼文艺创作理论的研究,前人已有不少的论述。

  但作为专门论著来说,还不算多。据我所知,20世纪80年

  代,*早面世的,就是徐中玉先生的《论苏轼的创作经验》,

  以后陆续推出了刘国口的《苏轼文艺理论研究》、阎笑非的

  《苏轼的思想及创作新探》,等。这些论著从不同的角度对苏

  轼的文艺创作理论作了较为深刻的研究,成一家之言。而王

   启鹏的《苏轼文艺美论》,亦有其特色,*为可宝贵的是,他

  能够从美学角度出发,将文艺创作的理论研究和创作的实践

  研究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较为新颖的体例。

    我认为,本书在苏轼的文艺理论创造方面多有阐述和研

  究,是可嘉可奖的。粗读书稿之后,我以为此书起码具有两

  个明显的特点。

  一、理论分析有一定深度

    王启鹏先生是长期从事中文的写作教学的,发表过好些

  文章,既有一定的写作实践经验,又有较为丰富的写作理论。

  他研究苏轼文艺创作美学思想.就充分发挥了他的专业特长。

  如在创作理论研究篇中,就从文艺创作的各个方面,尤其是

  对创作主体素质方面,对苏轼的文艺创作理论作了全面、系

  统而又深入的研究,真正把话说到“点子”上,且每一“论”

  都有其“闪光点”。如在《创作目的论:言必中当世之过》这

  一论中,不仅从苏轼本人的主观因素来谈,还能从当时北宋

  时期的政治环境来谈,指出“政治开明,鼓励言政”,  “重视

  知识分子.采取右文抑武政策”是苏轼能够提出“言必中当

  世之过”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客观条件,*耿直的苏

  轼也不敢提出来。这样的分析,是有见地,有说服力的。

    我*为欣赏的是《苏轼的审美追求:味外之味》和《苏

  轼文艺美学的精髓:水》这两论。这两论运用现代美学的思

  想对苏轼的文艺创作思想作了系统而理论化的概括分析,让

  读者了解了我国文艺创作美学的主流思想、传统的思想和苏

  轼文艺创作的关系。如他对苏轼“味外之味”审美思想的分

  析:一是我国自古就有追求自然平淡的审美传统,苏轼受到

  前贤尤其是司空图的启发:二是宋代追求平淡文风的直接影

  响:三是屡遭贬谪的境遇促使苏轼追求“味外之味”的审美

  情趣。这样的分析也是符合实际的,有说服力的。而《苏轼

  文艺美学的精髓:水》,标题本身具有形象性和理论性。水,

  是大家都熟悉的普通事物。可是,它的性质和特点又非常特

  别,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来看它,它都有无限的优点,所以成

  为古代先贤歌颂的对象。而苏轼和他的父亲却从“水”的特

     征中悟出了创作规律,并按这种规律写出优秀的文章来.从

    而使苏氏父子的文章名闻天下。你看,王启鹏概括出的苏轼

    的创作经验: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创作动力说:随物

    赋形,尽水之变——创作方法说,等。这些分析都是从“水”

    的特征中抽象出来的,足见本书作者的理论功底。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学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