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的我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2020-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非虚构的我

非虚构的我

作者:麦家 著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36067950

定价:32.0

出版时间:2013-06-01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非虚构的我 本书特色

1、盛极而衰的家世、被打成“黑五类狗崽子”的屈辱童年、通过高考改变人生的奋斗、拼命争取到的参军机会、青涩的初恋……麦家将自己的身世,经历,亲人,挚友,好恶,困惑,恐惧,念想……一一如实道来,毫不躲闪。
那些来自底层社会的脉脉温情,是怎样一点点照亮了原本黯淡的人生。
2、 军旅特情生活特写,麦家回顾《风声》《风语》《暗算》《刀尖》等小说创造过程,解密特情机关往事。
3、 以汶川地震亲历者身份,写下《地震四记》,拷问声振聋发聩:“为什么倒塌的建筑中有那么多是校舍?”堪称时代良心之作。
4、麦家记录了那些曾给他感动的小人物们。中国底层社会百姓的生命哲学和尊严,虽渺小但自得其乐。那些再普通不过的人,那些静静流淌的命运,终将唤醒我们沉睡的记忆。

非虚构的我 内容简介

《非虚构的我》是麦家对自己的人生的一次回顾和总结。他将自己的身世,经历,亲人,挚友,好恶,困惑,恐惧,念想……一一如实道来,毫不躲闪。
他怀念少年时光,解密军旅生涯。谈酷刑,也谈温情,谈创作,也谈人生。
他记录曾给他感动的小人物们。中国底层社会百姓的生命哲学和尊严,虽渺小但自得其乐。那些再普通不过的人,那些静静流淌的命运,终将唤醒我们沉睡的记忆。
读懂麦家,读懂中国。

非虚构的我 目录

八大时间
善待朋友
日久弥新的感动
母爱有灵
无法潇洒
传递爱是人间*美
老师姓沈
**次坐军车
家有“书鬼”
我的首任私家车
此文给C
卖烧豆腐的秋娘
思念索拉
李敬泽词条
《南方》作者朱文颖
书法家王冬龄
在四个城市说朱向前

文学的创新
我用大脑写作
八谈《风声》
文学和现实的关系
作家是那头可怜的“豹子”
三谈《暗算》
三谈《解密》
小说的责任

地震四记
害怕读书
当兵六说
名人的标准
谁能笑到*后
幸福就在我们身后
去罗马的路只有一条

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与我
博尔赫斯与庇隆

非虚构的我 节选

“我不喜欢上学,因为上学对我就意味着受欺辱。都说学校是育人的,教人以美德,授人以知识,但其实并不尽然。从小学到初中,真正温暖过我的老师只有两个。”
“ 因为自卑,做什么都礼让三分,当忍则忍。”
“为了躲避黑夜,我学会了读大部大部的书,或想一些荒诞离谱的事。”
“老母八十二,在乡下,大字不识,世事就是村庄里的那点事,乃至不知世上有个母亲节,却知今天是汶川地震纪念日。问为什么,母亲说:那时你不是在四川工作嘛,电话打不通,我一夜没睡着,急得心里烫出了个疤,这日子死了也忘不了。”
“只要一想起母亲的面容,眼泪就会无声涌出。”
“父亲说,家有良田,可能要被水淹掉,家有宫殿,可能要被火烧掉,肚子里有文化,火烧不掉,水淹不掉,政府也没收不了。 ”
“妻子看我对朋友百般的好,常常感到失落,跟我恶声恶气,‘他不过是一个你萍水相逢的人,你就可以把我丢在一边,三天不回家,你把我当什么了?’
这样的时候,我一般总是很沉得住气,找一些开脱之词:‘从本质上讲,你也是一个我萍水相逢的朋友。’
我对朋友的心是赤诚的。”
“据后来地震局说,这次地震持续的时间只有五十四秒,减掉前面的十几秒,我捱熬的时间也就是半分钟多一点,但我感觉漫长得已经把我全部心力都用尽了。”
“为什么倒塌的建筑中有那么多是校舍?”
“也许我不配知道。”

八大时间
1、1964年1月5日

这是我*伟大的一天,没有这一天,也就没有了我。这一天,是我的生日。
生和死是一个人*大的事,但没有一个人会对自己的生死留下记忆。生是一次啼哭,死是一次闭眼。生的啼哭唤醒的是别人的记忆,死的闭眼关闭的是自己的记忆。生于何时,死于何刻;生的情景,死的情状,这些记忆都储存在他人的记忆中。所以,谈自己的出生,无异于做小说,你说得头头是道,闻者都信以为真,但其实不过是人云亦云而已。
时间是放在空间里的(反之亦然),赋予我成其为人的这个时间:1964年1月5日,我的降生之日,是放在距离杭州41公里的一个古老的大村庄里的,村庄名字叫蒋家门口,行政上隶属富阳县(1994年撤县改市)。富阳是个默默无名的地名,但其下有两张赫赫有名的面孔:一是富春江,二是郁达夫。富春江因黄公望留下的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而名震遐迩(现今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郁达夫是现代生文学史上的大家名士。我的家,蒋家门口是富阳的**大村庄。这是一个殷实而富丽的村庄,它的古老,它的富丽,它的人丁兴旺(现有4000多人),都使它显得不像一个村庄,而像一个古镇。在我出生前一个世纪,这里就有了翻造上海滩上的三层楼房,宽敞的回廊,红色的琉璃瓦,明亮的玻璃,高大的檀木台门(3米高、2米宽),龙飞凤舞的飞檐立柱,宽阔方正的天井,至今都令人叹为观止。八十年前,我爷爷的父亲卖掉了40亩竹山,带着两个儿子——我爷爷和小爷爷——开始模造这栋来自上海滩上的三层楼,虽然是缩小版的——只有二层半,规模也小得多,但依然给我们家带来了经久的美誉。小时候,我经常看到有外乡人来我们家参观,指着我熟视无睹的种种雕像、石刻评头论足,留恋往返。20年前,作家李杭育在我一个远房叔叔的引导下也去看过,至今记忆犹新,见了我夸奖不已。

 1/6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在线阅读

 1/6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千山记 叁     下一篇:千山记 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