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留学青年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2020-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留学青年

新留学青年

作者:廖元辛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21201710

定价:42.0

出版时间:2018-10-01

出版社:


那两年一直住在美国人家里。**年的接待家庭是一对中年夫妇,是volunteer(志愿者)的那种,也不收钱。他们自己没有孩子,就把我当成亲闺女一样来养,有求必应,不离不弃。但我可能因为在国内已经习惯了take everything for granted(把一切当成理所应当),对他们非常不好。不好到什么程度?经常跟他们吵,吵到有一次接待家庭的妈妈不敢回家。现在想起来这事儿其实特别小,就是她当时问我,北京有没有草坪。当时我十六岁,年轻气盛,听了这话之后就有点火,心想你见没见过世面,会不会说话啊。我当时就反驳说,你们美国人就是觉得自己比谁都强,就是看不起我们中国人。然后我又说了一堆难听的话。第二天我醒来的时候,家里已经没有人了。过了一会儿突然接到接待家庭爸爸的一个电话,问我说太太能不能回家。我问他怎么了,他说太太在超市呢,不敢回家。这是我到现在印象*深的一件事儿。
不过即便是这样,我当时还是觉得他们各种不好。比如说我既然在美国家庭住,那肯定是想学点英语的,但是他们又没有小孩,我跟俩大人说话肯定学不着高中生常用的语言。再加上年龄小嘛,不懂事儿,本来就不喜欢当时的学校,在家还老跟他们吵架,就嚷嚷着要换一个接待家庭住。我记得当时他们极力挽留我,希望善始善终,但我*终还是走了。直到又过了一年,换了一个接待家庭,我才知道什么叫真的不好。
第二年转学之后,我换到了一个收费的接待家庭。他们纯粹是为了钱才接待我的,至于我过得到底怎么样,他们并不care(关心),只要不饿死我就行(笑)。也不愿意带我出门,比如我说想去趟商场,他们可能会说太忙,下周末再说。再比如平时上下学都是他们接送,有时候我下午三四点钟放学了,他们可能六七点钟才来接我,来的时候学校里都没什么人了。那段时间我自己想了很多,终于意识到人们对你好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我是在那个时候明白了什么是人情世故,明白了什么样的人是值得我感恩的。
后来有好几年的时间,每次想到这个事儿都会哭。每次回去看我**个接待家庭的时候,都哭得稀里哗啦。真的,我觉得在所有和我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里面,他们真的是对我*好的人了。我听说在我之后,他们还接待了一个中国台湾地区的女生和一个泰国女生,*后还收养了一个泰国女孩。
现在让我回想,我觉得我特别感谢我爸我妈送我出来。小时候毕竟很短视嘛,你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对你好的,你会耽于安乐,不会想很多以后的事。我从小就是一个很固执的人。不过和刚来美国的时候相比,现在的我可能更乐于去听别人的建议,去分析他们的建议,而不是盲目地得出一个结论。

讲完,丁丁冲我笑了笑,往嘴里送了一勺蓝莓蛋糕。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她的语速一直很快,抑扬顿挫贯穿着起伏的故事情节,有一种北京女生特有的“爱谁谁”的劲儿。讲到有趣的节点时,她还会咧着嘴笑起来,仿佛在用事实来证明她“有故事的人才有趣”的观点。这种久违了的“北京腔调”,让我备感亲切。
当然,*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她对这些年来自己变化的思考——那种自我反思习惯的建立,那种对自我与他人界线的重新划定,似乎都体现着与她那张娃娃脸不相称的早慧和成熟。从当初“不太想来”到现在“特别感谢我爸我妈送我出来”,从“觉得他们各种不好”到每次回去看**个接待家庭时都“哭得稀里哗啦”,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里,她经历了巨大的转变。“我们可以感受到别人对我们的偏见、成见乃至歧视,可是看不到我们对别人的偏见、成见和歧视。在恼火于别人对我们态度的同时,我们几乎总是觉得我们对别人的态度无论怎样都是理所当然或者情有可原”——在听丁丁讲述时,我几乎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这句话。而丁丁,则无疑正从这种蒙蔽自身的“无意识”中醒来。
不过,当我兴致勃勃地谈起“自我”这个话题时,丁丁却表现出了某种忧虑。“我非常明显地感觉,我以前就有‘自我’的苗子,来纽约之后就生根发芽了。”丁丁吸了一口奶茶,“你有没有觉得,留学生比没有出国留学的人更自我,在纽约的留学生比其他地方的留学生更自我?”
我点了点头。事实上,从生活节奏相对缓慢、人际圈子相对稳定的华盛顿来到纽约,我已经深切感受到了这座城市飞速的生活节奏对人们的巨大影响。用丁丁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每天自己的事还忙不过来,自己的情绪还没有时间消化呢,怎么还顾得上别人的事情”。辗转在各个“局”中的她告诉我,其实她*近刚刚与一个台湾的男朋友分手。“我还是喜欢这样,两个人该忙啥忙啥,想见面了见一下,不想见就不见。能玩到一起就在一起,不行就拉倒呗,我不希望看到谁为谁牺牲什么。”
在这看似轻描淡写的背后,是她内心的某种隐忧——“回国之后会怎样”“这种生活能维持多久”是她接下来提出的疑问。说实话,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为在我眼里,这种“自我化倾向”的“生根发芽”本来就是复杂的。一方面,无论是美国个人主义的盛行、纽约令人目不暇接的都市生活,还是远离父母和原有人际圈子之后出现的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感,都在强化着这一代独生子女原本就已突出的自我意识。的确,这可能会让如丁丁一样的留学生活得更“自我”,更少有时间乃至意识去关心他人的需求——这一点,正是不少留学生归国之后*让父母失望的。然而另一方面,活得更“自我”,却也促使着他们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真实需求,发掘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生活动力——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又往往是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他人,并与外界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前提。

新留学青年 作者简介

廖元辛,1990年1月生于北京,北京大学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毕业。
2012年8月至2015年5月,就读于美国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公共政策学院,获公共政策硕士学位。
2016年7月回国后任财新记者,现供职于一家英国咨询公司。著有长篇小说《风雨潇潇》。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学 纪实文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知我如你,情深不负     下一篇:浅蓝色时光舞步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