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精装典藏版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2020-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精装典藏版

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精装典藏版

作者:余世存著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10875830

定价:60.0

出版时间:2019-01-01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精装典藏版 节选

人们多爱说,年轻时不懂爱情。但爱情又多在年轻时体验到,后来的男女之爱有太多的社会因素介入。更有返璞归真。“你禁锢的身心就是我全部的精神之谜,而精神,我们曾想象有无数可能。”这个“你”,是“我”的另一半,也是“我”中之“你”。从无数可能返回我们的身心家园,是一种超拔,更是一种实在的建设。

我曾说,*优秀的男女雌雄同体。其实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阳气阴质,我们认识自己也在于对此了然于心,并因此慈悲、创造。那些动辄作践女性或嘲笑男人的人,大概都是对自己的另一半缺乏同情的了解,他们终其一生也许活得热闹,但是孤独;在与身内身外的关系中,他们建立的是统治或被统治关系,难以成为伴侣。

在文明史上,人类对爱和信任的需要一直遭到扭曲和压制。由男女关系出发,我们的人际关系变成了权谋、战争、勾心斗角,普遍专制和等级专制在我们中间建立起来。也因此,在真正的人类解放中,爱情是*具有革命性的。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之间的绝望、浪漫、痛苦、精神探求、神性……等等,都见证了这种爱的实现。

经常听人感叹现代社会男女关系紊乱,男人不man,女人不lady,更不用说传统的三从四德。有人为此议论说,男女之战争或斗争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虽然现在仍是男权社会,但男女关系已到了新的阶段。作为反动或新阶段的特征是,男人追娶女人,那个女人要什么生活,就是男人要过的生活。

男女爱情*为纯洁的,在于它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以简单之极的力量把我们拔出了恶俗,我们卑微或许失败的一生因此得到了升华。这种爱情,已经是并仍然是属于宋庆龄女士的,已经是并仍然是属于林徽因女士的,已经是并仍然是属于鲁迅先生的,已经是并仍然是属于瞿秋白先生的,已经是并仍然是属于王小波先生的……

爱在成长,它要从童话进入一种新的世界。童话也许是纯粹二人的拥有,是当事人对纯粹性的拥有。但新世界的爱却要求二人对全宇宙的分享,是当事人对复杂性的拥有。这是一个对心智情感都有着巨大挑战的业,以孔子仁爱、佛之慈悲也在这种业面前让步回避。我们大多数人的爱业*终是一种孽缘。

男色女色,青春少年,哪个不愿钟情怀春?情到深处,却又怜惜无语。情深而有欲,情深更可能无欲,因此会有柏拉图式的爱,会有“人类的忧郁”。因为你我要拥抱每一个人,因为你我已失去拥抱的安慰。我们从此出发,或者能把自己的生命落实,关怀广大而又具体,优美壮美耽美相辅相成,有侠肝义胆,有儿女情长。

我们人类的正向情感在积极的意义上都使自己走向独立、包容,就是说,一切友情、亲情、爱情都得具有这种责任感,否则它会沦为贪婪、嗔习、痴恋,成为一种习惯性的依赖。尤其亲情,首先要学会独立,即真正的亲情是不给亲人trouble的爱。我们时代的圣贤说,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也给你不爱的人以自由。

看到一张抗战时期的照片,一个穿着补丁衣服的老人左手拿一个口袋,右手拄着一把伞。半个多世纪了,老人的眼睛仍透出坚毅的神气、英气。原来是他上街卖番薯,遇到送壮丁到前线募捐,老人倾囊助饷。当时的县长特为之留影。这样的人和画面能保留下来,为人看到,真好。

每一位中国文化的真正传人一定是这样的:他们是文化中国的人格象征,自然时刻在打量、审视政治中国和经济中国的戾气;他们是道统,自然在规正政统和摩登时代。他们不为流俗和时代的游戏所惑,他们的幸福圆满不是源于财富、名声、生存能力,而是他们的明德至善。

简易何以要变易、恒易,要繁复。因为其中有思维的乐趣,有灵性的展开,有跟种种事物的联系,有形而上之道。如果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结论就不会有哲学,如果人们只希望简单化就不会有头脑和心智的活力;真正的精神不寻找捷径,他走完全部道路。为什么只有真正的精神能够无缘大慈,因为世界在他心中。

有些话需要时间来帮我们理解,比如爱因斯坦说:“**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这样的话曾经不以为然,因为我们都佩服才智的光华灿烂,但后来终于理解了人格的意义。

个性是极为重要的,可是我们不能以为自我中心主义或夜郎自大就是表达个性,我们不能以为一味地逆反就是表达个性。自我的伸展探索乃至表达,仍有其背景、参照,自我或个性的成就仍属于或遵从于一种伟大的传统。我们的个性只是传统的一部分;从*积极的角度说,它增富了传统,改变了传统的秩序。

对很多人来说,在二三十年内经历了农耕时代到信息时代的变迁,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从煤油灯、蜡烛光、路灯下的阅读到各种电子阅读器,我们都赶上了。尽管有人感叹阅读的衰落,但以视觉为中心,阅读各类眼前的体制或碎片化信息,以趋近“摩登”而不致落伍,我们很多人的状态仍堪以“如饥似渴”来描述。

网络、全球化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资源,如果我们仍在螺丝壳里做道场,以为身边几个人或某些媒体构成的“中国社会”即是我们人生的舞台和视野,那我们也太侮辱华人和人类的知识演进了。在更宽广的世界人文视野面前,眼前的热闹和人物既非真相,也非终极。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如此教育自己。

开放、跟国际惯例接轨、全球化一度是我们社会的时髦话语,转眼间,有人开始说不、不高兴、光荣孤立了。我们似乎是长大了的为地球村民眼红的“亚细亚的孤儿”,敏感、轴得很。但如果心灵封闭、不接受国际社会的惯例,我们的感觉能落于何处呢?社会风潮或时代精神就这样三年五年一变,我们跟着起哄的意义何在呢?

全球化冲击了一切固有的体制。国际社会的一些机制和活动,甚至世界体育性组织、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诺贝尔奖等等,今天也在国人心中走下“神坛”;如果它们也参与了全球化时代的消费浪潮,它们在人们心中也会大打折扣。我们获取信息越来越容易了,我们寻找真知反而更加不易了。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无羁     下一篇:残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