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乾坤大-语之可-08
家国乾坤大-语之可-08作者:张亚丽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06397520 定价:35.0 出版时间:2017-11-01 出版社:作家 |
家国乾坤大-语之可-08 本书特色
“文史之旨趣,家国之气象” 兼具史料性、思想性、文学性 以文艺美浸润身心 用思想力澄明未来
家国乾坤大-语之可-08 内容简介
《语之可》志在以一种独立纯粹的阅读趣味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发现、筛选、整理那些兼具史料性、思想性、文学性的历史文化大散文——既有学者的深邃,旨要高迈、洋溢着天赋和洞见,又有文人的高格,灵动优美、感动人心,以价值力量的文字,剑指“文史之旨趣,家国之气象”。 《家国乾坤大》为《语之可》系列的第8本,收录了黄仁宇、雷颐等诸位名家学者的大历史散文。
家国乾坤大-语之可-08 目录
秦国为什么能后来居上 鞠佳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黄仁宇
容闳:现代知识分子“**人” 雷颐
王闿运与他的时代 羽戈
福泽谕吉:一个国家的启蒙老师 马国川
家国乾坤大-语之可-08 节选
秦国为什么能后来居上 鞠 佳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他的《中国通史》中这样评价道:“战国将近二百年的长期战争,本质是地主政权代替领主政权的战争,是地主政权的秦国对领主政权的山东六国猛烈进攻,结果秦国胜利,是历史发展的一个伟大成就。”在这场战争中,秦国一方的百姓不断获得土地财产,越扩张就越获益,百姓怎么能不为之心动呢? 仅仅是军事吗 春秋战国,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其中许多故事,都能为今天提供参考。 有这样一个国家,套用今天的话说:它发迹于老少边穷地区,建国初期人口少、底子薄,资源贫瘠,政治文化落后,人民素质普遍较低,还常受外族侵略。 这,就是当时处于西北边陲的秦国。 然而,在其后短短一百年间,秦国通过变法图强,迅速超越中原各国,一跃成为政治、军事、经济强国,令人们震惊和赞叹!它依次灭掉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成为天下一统的新霸主。 这是一种什么速度?秦国速度。 要知道,从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只用了一百三十多年的时间——相对于周王朝八百年历史、齐晋等国三四百年历史的老资格来说,秦国只是一个年轻小伙子。 但事实就是如此,它华丽丽地崛起了。 这“秦国奇迹”的奥妙究竟在哪里?为何它能后来居上? 秦,是后世谈不尽的话题。无论是在历代的史书文字里,或是考古挖掘的实物场景中,我们都能得到这样的印证:秦军战斗力极强,它的军队纪律严明,士兵骁勇善战,所向披靡。 当时的人们就评价秦国“秦,虎狼也”。在《战国策》中,有这样震撼的描述:崤山以东的六国士兵,参战时都全副武装,穿着铠甲、戴着帽胄。但是,秦国士兵比六国士兵都更勇猛,他们通通赤膊上阵,不做任何保护措施,他们横冲直撞,杀红了眼,左手拎着血淋淋的人头,右手夹着生擒而来的俘虏,还在不停地追杀敌军(“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秦军的骁勇善战,为世人所公认。 后世人往往把秦国的强大归因于某些具体因素,比如使用了远距离射杀武器“弩”、青铜剑的制造技术好、马匹精良等。诚然,这些因素能够决定单场战斗的胜负,但秦军逢战必胜,所向披靡,其原因仅仅只在军事吗? 军事,只是表象,是政治的延伸。 而政治,亦只是另一个表象。 这背后,实质上是制度的变革。 领导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赢者通吃的时代,谁能打,谁就是大佬。 秦国一直都在做小弟,守着自己那点可怜的土地,龟缩在西北角。 所谓“向东不能出崤函,争南不能及巴蜀”,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国的形势很不乐观,如果我们沿着北、东、南三个方向画一个半圆,就会发现,在秦国的周边,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C”形包围圈,将这个国家严严实实封锁起来。 魏国、赵国、楚国,周边很多国家都在挑衅它,制造各种事端。面对各种挑衅,秦国就是硬不起来,幸运的是,秦国老百姓都能理解领导人的苦衷,他们说:“我们秦王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问题是,这盘棋下了好几代人,从爷爷辈到孙子辈,似乎车马炮还憋在老巢里不得出来。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国家就不能发展!”站在函谷关的城墙上,秦孝公向近臣吐露心声。 作为秦国的第三十一位君主,秦孝公想带领秦国走向富强。 可是,改革该如何进行呢?对于一个没有任何比较优势的后发国家来说,一切都只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经验可循。 时间不等人。 此时,各国都已经启动改革了,而且卓有成效,请看: 魏国率先改革,领先了秦国五十多年,“李悝变法”让魏国一跃成为强国,侵吞秦国在河西的大片土地,将秦国逼入关中,使得“秦兵不敢东向”。 楚国也开始了改革,领先了秦国三十多年,“吴起变法”,辟地千里,带甲百万,“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南方的大片土地归入楚国势力范围。 韩国,法家名士申不害也引领变法,“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制造出了当时*先进的武器,攻击性能极高,“天下之宝剑韩为众”。 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富之国,*早称霸中原,国内经济繁荣,商业发达,让各国羡慕不已。 …… 当各国都在争相改革,取得一次次巨大的经济、政治、军事成就时,西北边陲的秦国该怎么办呢? 年轻的秦孝公登基伊始,便召开会议,加速改革,实现富国强国的愿望。当然,在秦孝公的心里,本国人才匮乏,他只能寄希望于国外人士。 当时各国间,人才流动频繁,奇士高人都自荐于王公贵族,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商鞅就这样上场了。 向左走,向右走 这一年,商鞅三十九岁,也不年轻了,他在仕途上始终没有太大发展。 商鞅这个人,很早就精通法家思想,有很丰富的实战经验,可惜在一个“唯文凭是举”的时代,他学历太低,在魏国出不了头,总被那些“海龟”嘲笑。 商鞅很崇拜李悝、吴起等法家前辈,向往能像他们一样,做一番大事业,青史留名。 可这只是一个梦,他已经三十九岁了,半辈子已经过去,似乎没有看到一点转机。 当时,商鞅所在的魏国是较发达的国家,自然也是人才辈出,竞争激烈。商鞅眼看着别人一个个高升,而他却一事无成,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 秦国的招贤诏令,让他眼前一亮。 商鞅是一个城府极深、思谋极细之人,他决定离开魏国。他不相信别人,只相信自己,正是这种极端自负的性格,让他日后成为天才般的治国人物,也让他*终死于非命——当然,这还只是后话。现在的商鞅所要面对的,是他实现人生跳跃的一次重大机会。 一个初登王位的青年君主,一个仕途不顺的“外来和尚”,就这样拉开了秦国历史乃至中华历史上的一幕改革大剧。 改革前夕,秦国做了充分的宣传工作,邀请文武百官进行了一场大讨论。 力主改革的商鞅与力主守成的老臣甘龙、杜挚,成为这次讨论的关键人物。 商鞅说:“各国在竞相改革,而我们走了许多弯路,落后几十年了,我们不能再拖拖拉拉、瞻前顾后,要敢于打破利益阶层的垄断!” “年轻人,不要急,我们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老臣甘龙摇头说道,“改革非同儿戏,要慢慢来,你如此激进,偌大一个国家怎么适应得了?” 商鞅反驳道:“真正有大胸襟之人,是不会迎合世俗观念的,真正能做大事的人,是不会和世俗民众去讨论的。”(“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甘龙是前朝老臣,也是秦国既得利益者的代言人,甘龙怒道:“我甘氏是春秋时甘昭公的后代,我本人也为国家贡献了毕生精力,你这个外邦之人,来秦国尚不满百日,怎么敢说改就改?” 秦国的“甘氏家族”,可谓根正苗红,甘龙本人既有资历,又有实力。作为元老,甘龙也是一位杰出人物,在上一代的秦献公时代,功劳颇大。想当初,他也是锐意进取之人,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甘龙已是既得利益者,位置不同了,自然也就反对改革了。 双方的争论逐渐白热化。 另一位老臣杜挚开始出来打圆场:“改革如果是要剥夺一部分人的利益,那么势必引起社会动荡,还不如遵循以前的制度,渐进式发展。” 商鞅却是意志坚定,严厉反驳:“古人早就说过,‘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纵观历朝历代,外界情势一变,国家法令自然也就要跟着变化。若落后一步,就会步步落后。与其站在岸边观望,不如摸着石头,蹚过河去!” 商鞅性格刚愎,棱角分明,史书中记载他的言辞,总能让人感觉到一股冷峻之风——当然,一个偏远落后的国度,正需要这样一位铁腕的政治人物,才能鞭策整个国家前进。 *后,秦孝公对这场大讨论进行了总结发言:“我决心已定,不再在乎世人的那些议论,一定要进行改革。” 两千年前的秦国,在喊出“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的口号时,整个秦国获得了一次思想的大解放,秦国人开始尝试去过一种新的生活,一种他们之前所没有憧憬过的生活。 改革开始了。 “富二代”与“穷二代” “商鞅变法”中城门立柱的故事,毋庸赘述,在此,我们思考一个核心问题:秦国的所有改革措施中,能*大限度调动国民积极性的,究竟是什么? *关键的措施就是:建立军功爵制度。 “军功爵”制度——鼓励军功战功。凡参战的士兵,不论出身背景、家境贫富,只要斩获敌人首级一颗,就可提升一级爵位,升职、做官,还可获得相应的田地、财产。 这项制度为何重要? 在此,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状况。 贫、富二代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是周朝社会的残酷现实。 要知道,当时对于人才的选拔,都是以宗族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是主要体制——贵族和平民有着严格的等级。 当时各国,都面临社会阶层断裂的危机。大多数国家,如鲁国、郑国、卫国、楚国,完全被既得利益者们掌控,上层社会资源由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良氏、屈氏各大家族所瓜分,国家就是他们的家族企业,平头百姓根本没有进入的机会。 底层人才上不来,生活看不到希望;上层人士坐吃山空,崽卖爷田心不疼。 整个社会缺乏良性流动,发展到东周时期,国家陷入停滞,毫无生气。 怎么办?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流行起来:诸侯国各大夫都有自己的门客、食客等,聚集了大批人才于自己家中。比如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他们对凡是来投奔自己的门客,都以礼相待,不分贵贱,由此为国家积累了大量人才,也为平民百姓开通了一条通往上层社会的通道。这个时代,涌现出一些平民出身的英杰人物,如蔺相如、范雎、毛遂、田文、公孙龙等,他们*早都是做门人食客,*后才脱颖而出的。 但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在千千万万的门人中,能脱颖而出获得主人赏识的,毕竟只是少数,它具有极大的偶然性,而且全凭主人的个人意愿,如蔺相如、毛遂这些人,成功皆因为偶然,商鞅在魏国就长期得不到赏识。 如何能有一种制度、一种标准,使人才选拔能系统地开展下去呢? “门客制度”打破了官二代与穷二代之间的鸿沟,再进一步发展,就到了该形成体系、以既定客观标准作为评判人才的程度了。 在战乱频繁的年代,以军功来评价人才,是*现实的方法。 “军功爵制”应运而生。 在《商君书·境内》中,我们可以看到“军功爵”的明确规定,可以浓缩为以下三点: **,制定二十级爵,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军官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 第二,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一视同仁,获得军功者才能晋级,没有军功者就无权拥有田地财产。 第三,在战斗中斩敌首一个,升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两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并且,每晋升一个级别,个人就能得到一顷之田、九亩的宅地,这些都属于私有财产,受国家保护。而贵族阶层,如果没有相应的军功,其财产和田地就要被剥夺。 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优胜劣汰的法则,让这个国家开始充满活力! 军功爵的激励效应 “军功爵制”,用今天的企业管理术语来描述,就是“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它开启了一条普通民众向上层阶级流通的道路,其本质就是提高民众的积极性。 “军功爵制”无论出身贵贱,不看家庭背景,只看个人努力,这极大激发了秦国人的积极性。从更大的意义上说,它让所有的秦国人都换了一种活法:每个人都有了追求成功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社会认可! 这,就是商鞅的高明之处,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像变魔术一样把民众内心深处的热情激发了出来。 这个国家给平民百姓带来了*大的期望值: 只要砍掉一个敌人的脑袋,就能官升一级,就能获得一顷的土地和九亩的宅地; 只要杀敌越多,拥有的荣誉和财富就会越来越多! *重要的是,一共有二十个级别,按等差数列晋级。你越努力,就升得越快,所得财富就越多!达到*高级别时,你不仅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享有房子和女人,而且还有机会被君王接见,你的荣誉将被秦国世代记住。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