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黄昏
意大利的黄昏作者:劳伦斯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13033541 定价:25.0 出版时间:2015-06-01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
意大利的黄昏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社会公众,尤其是文学爱好者以及原作者劳伦斯在中国的众多拥趸。 中国文联出版社曾出版劳伦斯四部游记中的两部,是傅志强先生在1997年翻译的,这两部书已经断版。劳伦斯一生云游四方,他将这些异地的游历称为“原野的朝圣”。这部游记融自然美景,人文哲思与社会批判为一体,其“自然书写”的方式和超越时代的思考必将吸引今天的广大读者。
意大利的黄昏 内容简介
《意大利的黄昏》的特色在于,它具有“画的描绘、诗的抒情、哲理的沉思。”记录了劳伦斯1912-1916年间从奥地利、德国、瑞士到意大利徒步旅行时的所见所闻。青年时代,他刚刚踏上文学之路,与情人私奔到欧洲大陆。在这几个国家的城市和乡村从容自在地游历,面对异国的秀丽风光和风土人情,他产生了许多感想,他用带有诗意的散文风格或写景、或状物、或记事、或描摹人物、或悲天悯人地大发哲理性的议论,读者从中可以领略欧陆诸国当年的山川风貌和社会状况。尤其是作者对当年英国严重的工业污染与意大利虽然贫穷但拥有秀美山河和蓝天白云的情况进行了对比,这对我们今天中国的读者而言,可能也会引起一些沉思吧。
意大利的黄昏 目录
译者序 跨越群山的十字架在加尔达湖上**章 纺纱女和僧侣)
第二章 柠檬园
第三章 剧院
第四章 圣高登札奥
第五章 舞蹈
第六章 伊尔?都罗
第七章 约翰
背井离乡的意大利人
踏上归途
意大利的黄昏 节选
《西方人文经典译丛:意大利的黄昏》: 这条通向意大利的皇家大道从慕尼黑穿过蒂罗尔,越过因斯布鲁克和博尔萨诺直到维罗纳,它穿越了无数的山峦。当各位帝王走向南方的时候,或者又从鲜花盛开的意大利回到自己在德意志的故乡时,这条大道上行进着浩浩荡荡的队列。 那日耳曼的灵魂中存在着多少这种古老的皇室特有的虚荣呵!难道日耳曼的各位君王不都是继承了昔日的罗马帝国吗?也许,那不是一个真正的王国,但那个名声却是响亮而又辉煌的。 也许日耳曼天性中就带有一种固有的过分自信(Grossenwahn)。假如各个民族能够认识到他们都具有天然的特性,假如他们能够理解和认同各自的特性,那么,所有这一切都将会变得多么简单呵。 皇家的队列再也不会跨越群山走向南方了。人们几乎忘记了它们,这条大道也几乎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 但是,这条大道依然躺在那儿,它们的路标也依然耸立在那里。 一座一座的十字架还挺立在那儿,它们不仅仅是那条大道的标志,而且现在还对那条大道发挥着某种作用。皇家队列,受到教皇的祝福,又有各位大主教的陪同,肯定被植入了各种神圣的偶像,就像万山丛中的新生草木一样,它靠着土壤,靠着那接受了它的种族,在那里繁衍和成长。 如果有人在巴伐利亚的山地和山丘中穿行,他很快就会认识到那里是一片不同的国土。那儿有一种不同的宗教。那是一个陌生的国家,遥远而与世隔绝。 也许它属于那些被遗忘的皇家队列。 这条通畅空旷的大道通向大山之中,沿着大道而行的人们几乎不注意那一座一座的十字架和神龛。也许人们的兴趣已经枯萎了。十字架本身算什么呢,只不过是一种由工厂制造的感伤主义而已。灵魂对它不屑一顾。 但是,一座十字架接着一座十字架带着它们的篷顶渐渐地、朦胧地隐现出来,这些十字架似乎在整个乡村制造了一种新的氛围,一种黑暗,一种在空中的凝重,由于山顶积雪的反光,它亮得是那样不自然,那样罕见,一片黑暗恰恰就盘旋在大地的上方。这来自高山的反光是如此奇异,如此神秘,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光辉。于是十字架不时地出现在面前,在空旷、长满青草的道路的转弯处,尖尖的篷顶下有一个阴影,一种神秘。 一天傍晚,在大山脚下的一片沼泽地上,我踽踽独行,突然陷入沉思,那时天空苍白而又诡秘,深不可透,山峦几乎一片漆黑。小径交叉处有一座十字架,在基督像两脚之间有一束枯萎的罂粟。我先看到罂粟,然后才看到基督。 那是一个古老的木雕神龛,出自一位巴伐利亚的农民之手。那基督则是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位农民,长着宽宽的颧骨、四肢健壮。他那张残破不全的脸紧紧地盯着那些小山,他的脖颈僵直,似乎在抵抗这个事实:他无法逃避铁钉和十字架。这是一个在精神上被铁钉钉住的人,但是他执拗地抗拒着束缚和屈辱。 他是一位中年人,质朴、粗鲁,带有农民的某些卑贱,但也带有一种顽强的不向境遇屈服的高贵感。这位十字架上质朴的、灵魂几乎一片空白的中年农民静静地反抗着他那痛苦的姿势。他没有屈服。他有坚强的灵魂、坚定的意志。他就是他自己,境遇要怎样就怎样吧,他的命运已经被确定了。 在沼泽地对面有一小块方形的橘黄色光亮,来自一家低矮、带着平展屋顶的农舍。我还记得那个男人和他的妻子、儿女,一直默默地,专心致志地劳动到天黑,在滂沱如注的雷雨中用两臂挟着干草,把它们运到棚中,他们在透雨中默默无言地劳作着。 身体向大地弯曲下去,几乎变成了一个圆,两臂满满地抱着干草,抱紧了干草,干草紧紧贴在胸部、贴在身上,干草刺痛了两臂和前胸的皮肤,干燥了的野草那种催人欲眠的气味充满了胸膛。大雨还在不停地下,两肩早已湿透,衣衫贴在发热而又紧绷的皮肤上,雨水为活跃的肌肉带来了浓重的、愉快的凉意,汇成汩汩细流悄悄冲向两腿之间的凹处,这就是这位农民这种热乎乎的躯体感知的混合。这一切都是令人陶醉的。它令人陶醉得几乎就像一剂安眠药,就像一剂引起快感的药,使人在雨中担起重负,蹒跚着在活生生的青草地上走向棚屋,撒开双臂,把干草抛到草垛上,在干燥的棚屋中享受轻松和自由,然后又回到寒冷的急雨中,重新在雨中弓下腰,负起重物,站起来又回到棚屋。 就是这种无尽的热力、这种身体知觉的警醒才使得身体充实而有力,才使一种血的热力、一种血的休眠冲刷了心灵。而这种休眠、这种身体感知的热力,*终变成了一种束缚,*后变成了一座十字架。它就是这位农民的生命与实现,就是流动的感官体验。但是,*后它几乎把他驱入了疯狂,因为他无法逃避。 因为天空中常有来自高山的神秘光辉,在粉红色沙洲之间向幽黑的松林奔腾而去的冰冷河流也就带有一种诡秘,空中也常常传来冰雪爆裂的微弱声响,传来河水呜咽的声响。 冰雪表面的光辉明亮夺目,永远脱离了生命的流动与温暖。它们在空中超越了一切生命,超越了血液的一切柔和的、湿润的火焰。因此,一个人必须在他自身的虚无之光照耀下生活。 这是一种巴伐利亚高地的人们(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所特有的奇异的、清晰的形式美。从外形看,他们高大、鲜明而俊俏,蓝色眼睛非常敏锐,眸子小而集中,犀利的虹膜就像蓝色冰块上闪动着的耀眼光芒。他们粗大、肌肉丰满的四肢、挺拔的身躯独具特色,各自独立,他们似乎是用生命材料完美无缺地雕琢而成的,静穆而与世隔绝。他们所到之处,一切都退去了,就像在明澈的霜冻的空气中一样。 他们的美几乎就是这种奇异的、明显的孤独,他们每个人似乎都要更远地与世隔绝起来,而且与他人永不来往。 ……
文学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