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的目光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2020-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凝视的目光

凝视的目光

作者:赵牧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64918781

定价:20.0

出版时间:2015-05-01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凝视的目光 本书特色

  文学的世界充满变动不居的风景,置身其中的我们,禁不住乱花迷眼,而《当代学术文化随笔:凝视的目光》却立足于现实境遇中的分裂感受,在充满人文关怀的凝视中,恰当地构置了多向度的理论场域,以一种任性而谈的文风,揭开了诸多文学抑或文化现象背后的幻象。

凝视的目光 内容简介

  赵牧,1975年12月生,山东省单县人,文学博士,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河南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研究及文学批评。  《当代学术文化随笔:凝视的目光》是作者近几年写的一些文学随笔。书稿共三辑,第1辑是对现象的分析,第二辑是对文本的解读,第三辑是对理论的阐释。

凝视的目光 目录

**辑 现象与杂谈
梦境从何处开始?
黑暗甬道的另一边?——就方舟子对韩寒《求医》的批评而论
张中行与杨沫:一个道德叙事的生成
“莫言热”及其“冷思考”
鲁迅与林语堂:结“怨”在南洋?
汪晖与王彬彬:谁的学风问题?
反革命的话语创造
从《切·格瓦拉》到《九三年》
模式化的青春,文本化的革命
游戏于大小历史之间
革命及其文本性态度
关于茅盾名言
宽容:人性的抑或道德的
雷蒙·阿隆:*后的知识分子?
网络化生存:政治关怀与精神分裂
发展作为一种幻象?
真相就在那里——赵承熙剧本《理查德·麦克比夫》及其他

第二辑 文本与阐释
情色想象与权力秩序
此恨非关风与月?
作为修辞的叙事
启蒙抑或解构
在难中的潘先生
“正常人”:从青春期开始
情色背后的权力秩序
让我们共同承担
悲剧抑或笑料
“闹农协”的“闹”
残酷的诗意,虚构的张力
窥探生死的秘密
教授生死与学术乱象
见证灾难,修补创伤
此情可待成追忆
张文东:蜗居的苦乐
凝视的目光
可见的罪恶
记忆的力量
全球化与性别认同
魔鬼居所抑或摩登都市?
“见”与“不见”

第三辑 理论与反思
术语的狂欢
理论安全:一个反思的视角
“完整化写作”:一个虚拟的梦幻
超越实践,构建秩序
影视是文学的未来?
“文学招安”:一种体制性的思考
何谓政治小说?
“垃圾论”:触痛了谁的神经?
“神话重述”:何以可能?
“底层文学”:思想性与艺术性
生或死:徘徊不去的幽灵
“代笔”风波与写作伦理
文学研究的哲学参考
媒介时代的文学消费
文学教育:关乎谁的未来?
通向华文文学研究的多元路径
话语的自我复制

后记

凝视的目光 节选

  《当代学术文化随笔:凝视的目光》:  梦境从何处开始?  在上海的时候,有一次,有幸和作家沈善增老师一起吃饭,其间,他谈起自己1980年代主持上海作协青创班的经历。1980年代,曾有过一段文学精神高扬的时期,有很多年轻的作者,因为一篇小说而一夜成名天下闻,也因此,那个时代的文学青年特别多,他们一拨拨地参与这样那样的活动,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参与这样那样的团体,恰同学少年,生龙活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那种舍我其谁的精神气,虽则是文学的,但却给人一种治国平天下的感觉。  上海作协的青创班就是因应了这种形势,席间,在对1980年代的文学大环境一番讲述之后,陷入纷繁往事回忆之中的沈善增老师如是说。当时,全国各地类似的创作研讨班非常风行,举办的人,虽然把它当作一项文学的事业,一心一意要培养出几个伟大或知名的作家出来,然而,却也不自觉地反映出市场的规律,所谓有需求才有市场是也。沈善增老师主持的青创班,据他说要求还是蛮严的。这个“严”体现在对参与人员的遴选上,不是谁想去听听课就可以去的,要拿出作品来。都是青年,而且都很文学的样子,但没有作品的文学青年难以跨进沈老师青创班的门槛。  在沈老师的回忆中,孙甘露算得上他举办青创班的骄傲。用他的话说,孙甘露以及其他一些人就是从他的青创班出来的。他同时提到了几个名字,我都没有记住,也许这几个名字是跟几部曾经风光的作品联系在一起,但因为我的阅读经验中没有相关记忆,所以我和另外一位听众,就只对孙甘露表示出了倾听和讨论的兴趣。  早在孙甘露还陆续有小说问世的时候,也就是说,他还没成为一种先锋记忆的时候,我就已经喜欢上他了。那是在1990年代中后期,所谓的“先锋派”都还年轻,都还激进,都还不断有新的作品出来,但却差不多已经成为大学中文系课堂上的1980年代文学的标本,被命名,被研究,被叙述,失去了水分,进入了历史,没有了生命。那些中文系的学生,一提起孙甘露,可能一下子就能想到他的“语言实验”,正如提到马原,很自然地会想到他的什么叙事圈套一样。而我,一个学工科的人,对于这些潮起潮落,却一点都不知情。孙甘露那时已经出版了长篇《呼吸》,但我却只看到他的小说集《访问梦境》,摆在新华书店的书架上,属于一套丛书,我先是被书名吸引,然后被目录振奋,心想,竟有这样给小说起名字的。更主要的是,其中有一篇《忆秦娥》,似乎不久前就在《收获》抑或别的什么地方读到过的。就在书店里翻了起来,那些华美而丰腴的文字啊,感觉真的很好,那些梦幻一样的场景啊,似乎充满情色的隐喻。像月,像水,像雾,意象幽暗,充满感伤。于是我把这《当代学术文化随笔:凝视的目光》果断地买了下来。一读再读,就这么十几年过去了。  然而,在当年的青创班中,据沈善增老师说,孙甘露属于那种基本上没有作品的文学青年。他当时的本职工作,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是一个邮递员。这没有什么,余华当年还是一个小县城里的牙医呢。1980年代,在人们的幻觉中,是一个丑小鸭随时都有可能变白天鹅的年代。其中,文学似乎是实现这一戏剧性变化的*富有想象力的途径。就在与沈善增老师的这次谈话中,他也表示自己当初之所以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也是因为对改变自身处境的考虑。也许正因此,让他来主持上海作协的青创班,是*为合适不过的了。他说,孙甘露当时基本上没有什么作品问世。算是发表过几首诗歌吧,但给他一个诗人的头衔,似乎已经包含着褒奖的意思了,而小说,则只在浙江没多少名气的《三月》上发表过两篇超短篇的东西。他之所以能来参加这个青创班,主要得力于《上海文学》杨晓敏的推荐。沈善增老师说,杨晓敏先生看过孙甘露的稿件,觉得他有很好的艺术感觉,语言非常唯美,但总觉得与大家认可的小说大相径庭。可就在这次青创班上,沈善增老师在给学员们布置写作任务的时候,却偏偏强调艺术感觉,让他们顺着自己的路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孙甘露于是就写了《访问梦境》。  这是一篇给他带来极大声誉的小说,但小说的发表却颇有一番周折。小说作为作业交上去之后,它一下子就得到了沈善增老师的认可,沈老师被它的奇特吸引了。华丽的语言,转换的场景,梦游一般的人物。于是,沈老师推荐给杨晓敏先生看,杨也非常赞叹,但能否发在《上海文学》呢?杨先生却做不了主。沈老师说,杨先生的顾虑主要是怕过不了主编周介人先生的关,因为在她看来,周先生当时比较推崇现实主义的作品,对于现代主义倾向,多少有些抵制情绪,而且,当时恰好周介人出差在外。沈善增老师于是又拿给《收获》的编辑程永新看,程看后,问了一个问题,你说这作品好,那么,你就说说好在哪里吧?  我没有听清楚沈善增老师的回答。但我想,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也许每一个时代都存在着一种所谓的“知识共同体”的问题,很多人认为一部作品的好坏,往往不是从自己的感觉出发,而是从时代共通的审美标准出发,凡是符合惯例的,可被规范的,能用现成的批评术语给以分析和解读的,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就不能被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所接纳和欣赏。甚至,有很多时候,人们的审美感觉也是被规范和被塑造的,即使强调从真诚的感觉出发,但一个人的感觉却是无数人的感觉。为什么要有先锋呢?先锋就是要唤醒被同化的感觉的,而且在先锋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它还没有进人人的理性领域,所以,程永新的问题是个难题,它的好,还不能被言说的。  说不出的感觉,无法形容的美,是只能留给先锋的*恰如其分的评语。  ……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在线阅读

上一篇:2003-2013-一个青年的肖像-诗选     下一篇:建筑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