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40格列佛游记/译文40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2020-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译文40格列佛游记/译文40

译文40格列佛游记/译文40

作者:[英]乔纳森·斯威夫特 著 孙予 译

开 本:其他

书号ISBN:9787532778218

定价:26.0

出版时间:2017-06-0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文40格列佛游记/译文40 本书特色

作者以异乎寻常的想象力,描写主人公格列佛先后出游“小人国”、“大人国”、“慧因国”等地方时,遭遇的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比如在“小人国”里他可以随意地把上至国王小到平民的各式人等摆在手掌心里玩弄;而在“大人国”里,他又能像个幼儿那样处处受制于人;到“慧因国”以后,马成了智慧的象征,而人成了下等动物。作者通过这样有趣的故事,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如政客的尔虞我诈,富人的贪得无厌等。读者在赞叹作者的奇思妙想的同时,也能对当时的英国状况有个大概的了解。

译文40格列佛游记/译文40 内容简介

作者以异乎寻常的想象力,描写主人公格列佛先后出游“小人国”、“大人国”、“慧因国”等地方时,遭遇的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比如在“小人国”里他可以随意地把上至国王小到平民的各式人等摆在手掌心里玩弄;而在“大人国”里,他又能像个幼儿那样处处受制于人;到“慧因国”以后,马成了智慧的象征,而人成了下等动物。作者通过这样有趣的故事,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如政客的尔虞我诈,富人的贪得无厌等。读者在赞叹作者的奇思妙想的同时,也能对当时的英国状况有个大概的了解。

译文40格列佛游记/译文40 目录

格列佛船长给他堂兄辛普森的一封信
出版者致读者
**部 小人国之旅
第二部 大人国之旅
第三部 拉普他,巴尔尼巴比,拉格那格,格鲁伯杜德雷伯及日本之旅。
第四部 慧因国之旅

译文40格列佛游记/译文40 作者简介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年-1745年),英国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派的创始人、诗人,18世纪前期英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
1667年,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早年丧父,由叔父抚养。他从小就喜爱学习历史诗歌,14岁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1686、1692和1701年分别获得都柏林三一学院学士学位、牛津大学硕士学位和三一学院神学博士学位。
从1688年之后的10年时间,斯威夫特在英国穆尔庄园当私人秘书。穆尔庄园的主人坦普尔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他对斯威夫特接触当时的政治、培养分析事物的能力和敏锐地观察能力给予了巨大的帮助,甚至起到了导师性质的作用。这是斯威夫特一生中的关键时期——他得到了近10年的学习和思考的时间。斯威夫特早期的两部讽刺杰作《木桶的故事》和《世纪战争》正是在这时写成的。
1698年,斯威夫特回到爱尔兰做牧师,并积极投入到政治活动中去,开展政治批评。他写过不计其数的时评、政论,文笔犀利,颇具鬼神之工。为了表示自己的中立和清白,他恪守清贫,从不为自己的政论文章收取报酬。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年-1745年),英国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派的创始人、诗人,18世纪前期英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 1667年,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早年丧父,由叔父抚养。他从小就喜爱学习历史诗歌,14岁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1686、1692和1701年分别获得都柏林三一学院学士学位、牛津大学硕士学位和三一学院神学博士学位。 从1688年之后的10年时间,斯威夫特在英国穆尔庄园当私人秘书。穆尔庄园的主人坦普尔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他对斯威夫特接触当时的政治、培养分析事物的能力和敏锐地观察能力给予了巨大的帮助,甚至起到了导师性质的作用。这是斯威夫特一生中的关键时期——他得到了近10年的学习和思考的时间。斯威夫特早期的两部讽刺杰作《木桶的故事》和《世纪战争》正是在这时写成的。 1698年,斯威夫特回到爱尔兰做牧师,并积极投入到政治活动中去,开展政治批评。他写过不计其数的时评、政论,文笔犀利,颇具鬼神之工。为了表示自己的中立和清白,他恪守清贫,从不为自己的政论文章收取报酬。 晚年的斯威夫特目睹了英国统治集团的腐朽和堕落,因而内心孤独、满怀忧愤。在这种情况下,他于1726年完成了不朽的讽刺杰作《格列佛游记》。这本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剥削本质,而新奇的想象力、幽默朴素的文风、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更使得这本书成为几百年来广为流传的经典名著。 斯威夫特一生撰写了大量政论和讽刺诗,抨击了英国统治阶层的腐朽与黑暗和残酷的英国殖民主义政策,而他的讽刺小说则影响更为深广,受到世界范围内读者的喜爱。因而高尔基称他为世界“伟大文学创造者之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学 文集

在线阅读

上一篇:独尊苍穹:3:一鸣惊人     下一篇:我们的青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