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水月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2020-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镜花水月

镜花水月

作者:陈引驰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100154871

定价:65.0

出版时间:2017-11-0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镜花水月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中院校文科相关专业大中院校文科相关专业学生、研究人员,文学爱好者 复旦中文的几代学人在不同时段,对佛学领域的学术课题,曾给予过各种关注。本卷据丛书之例,择取中古文学与佛教研究的相关论文,都为一集,借以展示前贤同仁的成绩和特色,并祈望未来之进境。

镜花水月 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录复旦大学中文学科建立以来包括陈允吉、朱东润、赵景深、陈尚君、陈引驰等先生在内的本系教师关于佛教与中国文学的代表性论文总计二十一篇,涉及中古七言诗、文心雕龙、续高僧传、目连传等,书后附有“编后记”总述本书主要内容及编选原则等。 丛书简介:《复旦中文学科建设丛书》是一套为庆祝“复旦大学中文学科百年”所出版的丛书。该丛书是一套反映了复旦中文百年学术传统、源流,旨在突出复旦中文学科特色、学术贡献的学术论文编选集。

镜花水月 目录

中古七言诗体的发展与佛偈翻译
20世纪中古文学研究与佛教的因缘
——以《孔雀东南飞》和“永明声律论”的争议为中心
《文心雕龙》“论”之儒宗释影
《续高僧传》之传叙
从“烈士池”到《杜子春》
王维辋川《华子冈》诗与佛家“飞鸟喻”
论唐代寺庙壁画对韩愈诗歌的影响
从《欢喜国王缘》变文看《长恨歌》故事的构成
——兼述《长恨歌》与佛经文学的关系
柳宗元的佛教宗派意识与文人的佛教接触
柳宗元寓言的佛经影响及《黔之驴》故事的渊源和由来
目连故事的演变
《目连变》故事基型的素材结构与生成时代之推考
——以小名“罗卜”问题为中心
“赵倚楼”“一笛风”与禅宗语言
——由杜牧等人对语言艺术的追求看经典语汇的形成
齐己佚文《龙牙和尚偈颂序》考述
《沧浪诗话》以前之诗禅说
苏轼庐山之行及其“悟”
宋代禅僧诗研究引论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时代性再议:韵文体制的考察为中心
于阗的毗沙门信仰及“托塔李天王”名号之成立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编后记

镜花水月 节选

  《镜花水月/复旦中文学科建设丛书·佛教文学卷》:  佛偈的翻译文体在中国社会流播,诚然与本土人的诗歌审美意识存在很大的反差,这就像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一文中指出的,它们“外来语调之色彩甚浓厚”,“若与吾辈本来之‘文学眼’不相习”。汉译偈颂通常是不讲究押韵的,七言偈颂之译文亦然如此,这一处理方式也可算是保持了天竺梵偈原无押韵的本色。然而印度梵偈藉助于梵语固有的音声之美,原来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译成汉语以后难免会在这方面遭到许多损失,要使此方人士诵读起来一点不感到蹩扭殊不可能。不过佛偈的翻译者在转译的过程中,还是作了极大努力把它们尽量译得口吻调利一些,俾以迎合本土人的诵读习惯。他们所采用的办法主要包括:(一)多用同格的语句铺排叙列,以力求其译文一气贯注;(二)碰到长篇的七言偈颂,则在各个四句偈的末尾套用同一个名相事数;(三)以几组韵部不同的汉字在偈颂偶句末尾参差交替使用,彼此映衬间隔,使之体现出一定的韵律感;(四)在极个别的七言偈颂零星短章里,还出现过一些隔句押韵的例子,这犹如当时的四言、五言诗一样,碰到偶句时在其句末押上韵脚。这*后一类情况之所以能在佛偈译文中出现,自中国诗歌与佛偈译文本身所具备的形式特征方面去作些思索,并不会让人感到过分的奇怪。因为汉译佛偈每四句为一单元、两句两句衔接贯连的这一结构,本来就是与中国四言、五言诗采用的那种隔句押韵方法暗相应合着的,此二者虽非同一件事,但距离只是差了一小步。要是译经师们对于中土诗歌的叶韵规格要求尚为熟稔,又不惮在偈颂翻译润色的过程中注入较多心力,他们就完全有可能跨越过这一小段距离,顺沿着佛偈的篇句形式结构,由两句两句的诗意递进层次牵引出上述隔句押韵的理想结果来。  自东汉至两晋、刘宋,众多的译人常用七言句来转译佛偈,这个事实起码能够说明,七言诗在当时中国的民间社会已甚为活跃。我们从很普通的道理上去理解,凡佛典翻译史上译人们所掌握、运用之某种与梵偈进行对译的汉语韵文形式,总应该是在本地的韵文创作中早就出现,并且亦一定是为大多数人所习见的东西。倘若七言诗此期间在中国的土地上尚未诞生,或者虽已生成但在社会上根本没有什么影响,那末在这时的汉译佛典里竟然有这么多的七言偈句涌现,就会变得太不可思议而无法解释了。又何况所谓的“七言”以及“四言”“五言”“六言”之类的说法,这些无非都是中国古代诗歌里的概念。如按印度梵偈的情况而论,则几乎别无例外地都是每一句很整齐的八个音节,因梵语不像汉语那样具有单音节的特点,故佛偈并无此方人士作诗观念中那种每句字数多少、句子型式长短之别。佛经的翻译者仅仅是根据了梵偈原句的摄意多寡,或者干脆只是考虑到翻译上的方便,才把原来音节上完全等同一律的梵语偈颂文句,用汉语分别转译成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多种不同句式,极少数地方还采用了三言和八言的译文句式。他们用中国原有的诗句形式“来装饰新输入的辞藻”,将一种外来的事物改头换面,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使这些偈颂译文与本地诗歌形式尽量趋向一致,从而比较容易为中国广大的民众与士人所接受。  ……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学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