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2020-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作者:(南北朝)刘义庆著

开 本:22cm

书号ISBN:9787568233941

定价:45.0

出版时间:2017-01-01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世说新语 本书特色

“中华优美随笔”系列丛书收录了中国历史上著名学者、作家的散文随笔代表作品,包括《浮生六记》《闲情偶寄》《容斋随笔》《世说新语》《陶庵梦忆》《东坡志林》《小窗幽记》《幽梦影》《阅微草堂笔记》等。本套丛书以经典版本为核校底本进行注译及评析,尽量做到全面、准确、通俗易懂,同时本书搭配精美插图,采用双色印刷、精装装订,是不可多得的珍藏佳品。

世说新语 内容简介

《世说新语》又名《世语》, 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 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全书分上、中、下三卷, 共三十六类, 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 有的数行, 有的三言两语, 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

世说新语 目录

德行?**?/?001

言语?第二?/?039

政事?第三?/?077

文学?第四?/?099

方正?第五?/?137

雅量?第六?/?155

识鉴?第七?/?177

赏誉?第八?/?187

品藻?第九?/?211

规箴?第十?/?221

捷悟?第十一?/?231

夙惠?第十二?/?239

豪爽?第十三?/?249

容止?第十四?/?259

自新?第十五?/?267

企羡?第十六?/?273

伤逝?第十七?/?277

栖逸?第十八?/?285

贤媛?第十九?/?289

术解?第二十?/?305

巧艺?第二十一?/?309

宠礼?第二十二?/?315

任诞?第二十三?/?319

简傲?第二十四?/?337

排调?第二十五?/?347

轻诋?第二十六?/?367

假谲?第二十七?/?375

黜免?第二十八?/?387

俭啬?第二十九?/?395

汰侈?第三十?/?403

忿狷?第三十一?/?415

谗险?第三十二?/?423

尤悔?第三十三?/?429

纰漏?第三十四?/?441

惑溺?第三十五?/?449

仇隙?第三十六?/?455


世说新语 节选

一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译?文 朋友生病了,荀巨伯走很远的路去探望,当时,正好碰上外族的强盗攻打郡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眼看难过这一关了,您先走吧!”荀巨伯说:“我这么大老远地过来,您却让我走,这是让我做有违道义的事情!用这种方法保全性命,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干的事吗!”外族强盗进了城,碰到荀巨伯,说:“我们的大军都到了,其他城里人都已经逃命了,你是什么样的男子,敢于一个人面对?”荀巨伯说:“我朋友生病了,我不能扔下他不管,我宁可代替他去死。”强盗听了开始内部议论:“我们这些人是不讲道义的,却这样入侵了如此有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撤军回营,如此郡城也得以保全。 评?析 荀巨伯重义而轻生,在危急时刻誓与朋友共存亡,实在是有情有义之士。他的高尚品德感化了敌人,凭借人格魅力以一当百,使敌人退兵而去,实在是忠义勇武的好男儿! 二 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译?文 郗公(郗鉴)在永嘉丧乱时躲在乡下,经济非常拮据,甚至有挨饿的时候。乡里人对郗公的品德非常敬重,决定轮流给他送饭吃。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亲们为难地说道:“大家都非常饥饿困顿,因为我们重视您的德行,所以愿意共同帮助您,但如果两个孩子也要一起来吃饭,那恐怕就不能一起养活了。”从此以后,郗公独自去乡亲们家里吃饭,把饭含在腮帮子边上,回来后吐给两个孩子吃。后来,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他们就一起乘船南渡。郗公去世的时候,周翼担任剡县的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的灵位前铺上草垫,开始为其守灵,在心中服丧长达三年。 评?析 战乱中,乡亲们因为敬重郗鉴,打算轮流接济他。但村民也没有多少食物,不能兼顾两个孩子,郗鉴为了保全他们,把饭存于口中,使两个孩子安全长大。当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后,都成为显要之士,也都铭记着郗鉴的恩惠,表现出了郗鉴的伟大,也表现出两个孩子知恩图报的品德。 三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译?文 殷仲堪当上荆州刺史以后,适逢水灾泛滥,粮食歉收,吃饭通常只用五碗盘,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荤菜;当米粒掉在盘子里或者坐榻上,他会立即捡起来吃掉。这样做,虽然是为了给大家起到表率作用,更是因为他自身质朴的性格。他常常告诫后辈们说:“不能因为我担任了大州的地方长官,就认为我舍弃了平淡的生活,我现在的这种习惯并没有因为我的腾达而改变。读书人时常贫困,怎么能当了官就忘记初衷呢!你们要记住我的话!” 评?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我国文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殷仲堪没有因为自己当上大官而改变昔日朴实平淡的生活,也不因现在的富贵而改变自己的品行,反而更加认为清贫难能可贵,可见当时的殷仲堪高贵的精神品质。 四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 孔融十岁时,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的李膺名声很大,担任司隶校尉一职。他要求拜访他的人必须是才子、名士或者内外亲属,如此才会通报。孔融来到李膺家,对看门的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之后,孔融就入门坐下。李膺问道:“你和我有亲戚关系吗?”孔融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世代都是亲戚了。”李膺和宾客都赞扬孔融的聪明才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从别人口中得知孔融的事迹,陈韪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就不一定如此了。”孔融应声回答说:“想必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啰。”陈韪听了,感觉无地自容。 评?析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是众所周知的典故。孔融很聪明,随机应变能力非常强。首先巧称是李元礼的亲戚,进得李家大门,又巧妙利用祖上的师生情谊坐实了亲戚的关系。在面对陈韪的傲慢时,更表现出超凡的智慧。 五 乐令女适大将军成都王颖。王兄长沙王执权于洛,遂构兵相图。长沙王亲近小人,远外君子,凡在朝者,人怀危惧。乐令既允朝望,加有婚亲,群小谗于长沙。长沙尝问乐令,乐令神色自若,徐答曰:“岂以五男易一女?”由是释然,无复疑虑。 译?文 尚书令乐广之女嫁给大将军成都王司马颖。当时,司马颖的哥哥长沙王正在京都洛阳掌管朝政,司马颖想起兵谋反取代他。长沙王平时器重小人,疏离正人君子,在朝廷为官之人无不感到畏惧与恐慌。乐广在朝廷中既有威望,又和成都王是亲家关系,长沙王手下的小人就说乐广的坏话。长沙王为了弄清楚这件事就问过乐广,乐广神色从容地回答说:“我难道会用五个儿子去换一个女儿?”从此之后,长沙王心中疑虑便打消了,不再怀疑和顾虑。 评?析 西晋是我国历史上较为混乱的时期,“八王之乱”造成士人无辜受到牵连。根据史料记载,长沙王对乐广的怀疑并没有减退,乐广自己也深知此事,*后在郁郁寡欢中去世。 六 张玄之、顾敷是顾和中外孙,皆少而聪惠。和并知之,而常谓顾胜,亲重偏至。张颇不恹。于时,张年九岁,顾年七岁。和与俱至寺中,见佛般泥洹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问二孙。玄谓:“被亲故泣,不被亲故不泣。”敷曰:“不然,当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 译?文 顾和有孙子、外孙张玄之和顾敷,两人自幼聪明绝顶。顾和对他们都喜爱有加,但又经常说顾敷稍胜一筹,于是更加偏爱,外孙张玄之对此较为不满。此时的张玄之九岁,而顾敷只有七岁。有一次,顾和带他们俩一起去寺庙里看卧佛像,适逢有僧人去世,旁边的佛弟子有的哭,有的不哭。顾和于是就问两个小儿为什么会这样。张玄之解释说:“哭者是因为得到了佛的宠爱;不哭者则是没有得到佛的庇佑。”顾敷却说:“不是这样,应该是不哭者没有动情,哭者是因为动了情。” 评?析 张玄之和顾敷年少时期都有着惊人的智慧,面对顾和提出的问题,二人都给出了精彩的回答。张玄之的回答是为了说明自己没有得到长辈的喜爱,借此说了出来。顾敷的回答则表现出其更加沉着冷静、通情达理:哭与不哭,并不能表示感情的深厚与否,感情的深浅也不能取决于是否曾经蒙受长者的宠爱与亲近。人是一种感情动物,哭与不哭,只是个人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同,并没有高下之分。 七 支公好鹤,住剡东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陵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 译?文 支道林住在剡县东面的山上,特别喜欢养鹤。有人送给他一对小鹤。没过多久,小鹤翅膀越长越长,眼看就要飞起来了,支道林心里非常舍不得,于是就把它们的翅膀剪掉了许多。鹤做出高飞的样子却飞不起来,回头看了看翅膀后低下头,好像有懊丧的意思。支道林说:“既然有直冲云霄的资质,怎么忍心让它们做别人欣赏的玩物呢!”于是就继续把它们喂养起来,等到翅膀再次长成,就放它们飞了。 评?析 支道林爱鹤,因为对鹤狭隘的喜欢而剪断了它们的翅膀;然而,当他看到它们想飞却因为翅膀损坏而不能飞的时候,他开始反应过来,鹤本来就属于飞翔的动物,不能因自己的私欲去禁锢它们。喜爱一样东西或一个人,就应该给他合适的空间,允许他保持自由的精神,而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禁锢他们。所以支道林是真正的爱鹤之人。 八 何骠骑作会稽,虞存弟謇作郡主簿,以何见客劳损,欲白断常客,使家人节量择可通者。作白事成,以见存。存时为何上佐,正与謇共食,语云:“白事甚好,待我食毕作教。”食竟,取笔题白事后云:“若得门庭长如郭林宗者,当如所白。汝何处得此人!”謇于是止。 译?文 骠骑将军何充任会稽内史时,虞存的弟弟虞謇任会稽郡主簿,他认为何充每天都要接待大量宾客会非常累,就想禀告何充谢绝一些普通的宾客,让属下选择重要的宾客再通报。于是拟好文书,拿给哥哥虞存看。此时的虞存担任何充的上佐,正和虞謇一起吃饭。虞存告诉虞謇:“你这个文书写得不错,等我吃完饭再作批示。”饭毕,虞存提笔在后面书写意见:“若有一个像郭林宗这样使人信服的门亭长,肯定要照你的意见实行。可是你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人!”于是虞謇便不再提及此事。 评?析 虞謇心疼上司,认为何充接见客人太多,会过度劳累,应当谢绝一部分客人,并对客人的贵贱做出选择性会见。他的兄长虞存则不同意这样的做法,谢绝一部分宾客是可以的,但是如何甄别宾客的高低贵贱呢?如若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区分,则宁可劳累也要全部会见。 九 张凭举孝廉,出都,负其才气,谓必参时彦。欲诣刘尹,乡里及同举者共笑之。张遂诣刘,刘洗濯料事,处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张欲自发无端。顷之,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真长延之上坐,清言弥日,因留宿至晓。张退,刘曰:“卿且去,正当取卿共诣抚军。”张还船,同侣问何处宿,张笑而不答。须臾,真长遣传教觅张孝廉船,同侣惋愕。即同载诣抚军。至门,刘前进谓抚军曰:“下官今日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选。”既前,抚军与之话言,咨嗟称善,曰:“张凭勃窣为理窟。”即用为太常博士。 译?文 张凭被举荐为孝廉之士,他前去京城,自恃其才,认为自己一定能加入当时的名士之列。他想去拜访丹阳尹刘惔,同乡以及同时被举荐者都嘲笑他。果然于一日,张凭真的前去拜访刘惔,当时的刘惔在处理其他事务,只和张凭随便寒暄几句,让他坐于末位,神情之中并没有表现出对张凭的重视。然而张凭却想主动引发话题,又苦于没有由头。不久,长史王濛与其他名士一起来清谈,每当双方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张凭便在末位为他们深入剖析,这样就使双方通畅地交流。张凭的剖析言简意赅,表现出不凡的造诣,在座的人无不感到惊异。刘惔遂邀请张凭上座,并与他清谈了一整天,还留他在府中住了一晚。次日早上,张凭正要告辞,刘惔说:“你且先回去,等我邀请你一同去拜见抚军将军司马昱。”于是张凭回到自己的船上,同伴问他昨晚在哪过夜,他只是笑而不答。不一会儿,刘惔派人来找到张凭的船,周围的人都很惊诧。接着,张凭便和刘惔同乘一车去拜见司马昱。到了门口,刘惔先进去对司马昱说:“下官今日为您选得一位博学之才。”待张凭进入抚军府,司马昱亲自与他谈话,当下就夸赞说:“张凭才识过人,堪称义理的渊薮(sǒu)。”当下就任用他为太常博士。 评?析 张凭作为一个毛头小子初到京城,能得到当时名士刘惔的肯定以及当政者司马昱的赏识,并取得高官厚禄,靠的就是他出众的清谈本领。清谈的核心为探讨玄学义理、交流彼此的看法,但单凭一张嘴就获得美好前途,有时候也存在沽名钓誉之辈,当时的清谈之风,从这则故事中可见一斑。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