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然的对等-文学改编电影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2020-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不必然的对等-文学改编电影

不必然的对等-文学改编电影

作者:李欧梵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020125685

定价:42.0

出版时间:2017-10-01

出版社:人民文学

不必然的对等-文学改编电影 目录

目录 前言 导论:改编的艺术 **部分:莎士比亚的重现与再重现 四个版本四种阅读:从《哈姆雷特》到《王子复仇记》 角色决定论:三部《奥赛罗》的电影表述 五十年代《惑星历险》:《暴风雨》的科幻演绎 第二部分:名著名片之间:不必然的对等 一流和二流小说:英国十九世纪文学电影 必然的缺失:细谈《战争与和平》之改编 看电影不如看原著:《安娜卡列尼娜》透视人生真谛 被放大的爱情:比读《齐瓦哥医生》的小说与电影 文学电影之形神合一:读珍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及《理智与感情》 可能是改编*多的名著:雨果的《悲惨世界》 白描手法刻划灵魂深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第三部分:一人有一个卡夫卡 忠实、执迷与超越:一人有一个卡夫卡 经典与平庸:两部《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对读 《迷失决胜分》:活地阿伦式的《罪与罚》 此情不渝,至死方休:李安的《断背山》 二流小说拍山神采:重访《苏丝黄的世界》 毛姆和《彩色面纱》:“爱在遙远的附近”? 第四部分:*陌生的自家人:谈中国文学名著之改编 *难拍的现代文学作品:从五位中国作家说起 国片不及粵片:重读曹禹的《雷雨》与《原野》 壮观的空洞:《赤壁》作为改编反例子 光环背后的负担:从《小城之春》说起 气氛和细节:张爱玲小说的改编问题 借影像吸引年轻一代窥观历史:看李仁港《三国之见龙卸甲》

不必然的对等-文学改编电影 相关资料

我写这本书,有一个潜在的目的,姑且称之为“后启蒙”:经由现今来重新认识过去,也经过电影来重新认识文学,特别是中外文学的经典。……这个“后”字,至少有两个涵义:一指现今的所谓“后现代”社会;另一个“后”字则指的是“后”来居上的学问——电影,我认为现今已是经由电影来重新认识文学经典的时候了。 ——李欧梵 民初的文人有一个喜欢看戏的传统,他们不单止看,更爱研究戏曲,当然也有一些人沉溺其中的,捧戏子的大有人在。到了三十年代,电影开始发展,由无声演变到了有声,从美国的荷里活影响到了中国。舞台上的戏曲表演受到了冲击,看戏演戏都相应少了。原来喜欢看戏的人不一定改看电影,但是,许多以前不看戏的人,却被电影吸引住了。 欧梵从来不是个戏迷,却是一个影迷。他告诉我他看的首部电影是《鹿苑长春》,那时他一家逃难到了南京——父母带他去看的。这部电影的男主角是格力哥利柏。……我想这童年的兴趣,引发了他日后对电影的迷恋是其来有自的。到了大学期间,他更开始在报纸杂志里写影评,逐渐深入钻研,现在的这部书——《文学改编电影》更不是纯粹单靠兴趣而可以写成的,非要深度的学养不可。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老影痴的观影札记。 ——李子玉 (李欧梵夫人)

不必然的对等-文学改编电影 作者简介

李欧梵,1939年生于河南,后随家迁台湾。1970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主攻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研究,著有《上海摩登》《世纪末的华丽》《铁屋中的呐喊》《西潮的彼岸》《中西文学的徊想》《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现代性的追求》《我的哈佛岁月》《狐狸洞话语》《世纪末的沉思》等,因酷爱音乐电影,亦有若干专著涉猎,如《音乐札记》《音乐的遐思》《睇色戒——文学.电影.历史》《自己的空间:我的观影自传》等。

不必然的对等-文学改编电影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在线阅读

上一篇:轮回     下一篇:4: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