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颂诗经-(全二册.附MP3二张)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2020-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琴颂诗经-(全二册.附MP3二张)

琴颂诗经-(全二册.附MP3二张)

作者:杨青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103051696

定价:179.0

出版时间:2016-07-01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本书在诗经上,选取了*权威的版本,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用*优美、精炼的现代语言对其进行解释;在琴的方面,追溯了琴曲的源头,融会了历代琴家的研究和艺术实践,以时代的感悟,进行了重新打谱和演奏。从舞台到成书,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台美轮美奂的享受,也收获了一部严谨精深的文艺学术研究成果。

  《琴颂诗经》为《诗经》插上了琴音的翅膀,让我们的心绪也随之腾起,畅飞于琴与诗的天空!这琴与诗的事业还在发展,前程广阔。他们把这一事业命名为“琴梦中国”,祝愿这美好的琴诗之梦,无限生发,将更多更美的鲜花洒满人间。

  毛佩琦

  2015年1月28日于北京北七家村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

  序2

  雅欣写《诗经》,我本有几分担心。那么古老的经典,历代无数的研究,使《诗经》变得越来越沉重。学术的纠纷、文献的浩繁,该不是一位年轻女性所堪胜任。谁料,年轻的文化学者,竟得《诗经》赋诗言志、引诗用诗的灵魂,熟练化用诗的比兴手法,把《诗经》的篇章,不过是作为“引起所咏之词”的话头,由一篇篇思索开去,竟是字字珠玑的青春感悟、生命情怀、思想智慧。仔细一了解,原来还有德高望重的长者杨青先生一同著述,疑虑顿时释然。杨青老师是古琴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又是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的副会长,这些年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弟子三千、诲人不倦,蜚声国内外。

  我曾经按照《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着谓之器”,把中国文化分为“道、形、器”三个层面,叫做国学、国艺、国器,戏称为“新三国演义”,不料却得到杨老师和雅欣的“严重”认同,杨青老师带着青年团队,使国艺演说在大江南北蔚然成风,将古琴艺术这阳春白雪变得曲高和众!继《琴梦红楼》之后,这本《琴颂诗经》又要付梓,真是令人敬佩。

  千古诗歌,从《关雎》说起,一论《关雎》,便有说不尽的话题。“发乎情止乎礼”也好,“吾未见好德如好色”也罢,其实说昨夜西风的立志,说为伊憔悴的追求,说灯火阑珊处的成功。《关雎》又是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鼻祖,但思维的潮汐,总有个月圆月缺的缘起。雅欣所关注的《关雎》,起笔便说根本,首论诗中真善美,重点在于其中的真。儒家文化,不缺乏伦理层面的善,不缺乏艺术层面的美,但仿佛缺少一点科学理性层面的真。其实儒家关于真的态度,用了另外一个概念来表述,那就是“诚”。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唯天下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赞天地之化育”。诚字源于“成”,本指庄稼结实颗粒饱满程度,今年收成如何啊?就是指客观真实存在的状态。加上个言字旁,言为心声,便由客观的“真诚”发展为主观的“意诚”,或叫“诚意”,而主客统一,表里如一,内外不欺,便是我们常常说的“诚信”。我们今天论诚信,重点在“信”,说了就要做,答应了就得办。古人更强调以诚为本,内心的愿意,才是守约的动力。顺便说一句,《论语》记载孔子思想言语*集中,通篇却绝少语涉“诚”字,偶出一二处,又是左右而言他。也许正因如此,其薪火传人的曾参、孙子孔汲,乃至于后来的周张程朱、王文成、曾文正拼命地补这个范畴,皆以“诚”为人生重要概念。其实诚是《关雎》浓情的所在,也是年轻的作者从诚论真,概念转换;论诗之为经,为《关雎》推门见山,展示给读者“诗外功夫”的大格局,新境界。

  《卷耳》一诗,是正风第三首,历来诗中主人公是男是女有些模糊,朱熹《诗集传》虽沿用“后妃所自作”,但也清楚地说:“然不可考矣”。今人程俊英认为这是一位妇女思念她丈夫的诗,想象他登山喝酒、马瘦仆病、思家忧伤的情景;钱钟书则认为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雅欣认同扬之水的观点:认为女子思慕远行人。饮酒出游,一散苦闷,途中看到有人采摘卷耳,感觉到酒也无味,游也无聊,认为这本就是属于女主角一个人的故事和诗歌。其实《卷耳》主人公还可以做另外一种解读。是男性,是丈夫,是他在旅途中,想像到妻子出门采卷耳,因为心有所念,等不及采满筐,就来到大道边上翘首盼望,期待丈夫能够梦一般地出现。我说这样的可能,理由有二:一是诗经*常用的就是比兴手法。兴者何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卷耳》中主人公若为男性,正符合先说妻子思念、再说旅途困难,而成兴的形式。二是从诗中内容比重成分,似乎叙述一个旅人途中情景的笔墨更多些。故而不妨做一解:以男性为主体角色的诗歌。但无论如何,“嗟我怀人”是诗中的主题,无论怀念者是她或他,也不论被怀念者是她或他。怀念、怀想是全诗的主旋律。而作者恰恰像不经意地、轻轻而准确地抓到了这一点,凸现了“相思”这一亘古常新的情感主题。

  我若是这样一篇篇地评下去,则与夜灯下批作业的中学教师无异。这并非是对我的解嘲,而是对作者不恭。雅欣这几篇文章,*可贵的是处处落地,处处将古人之情,与今人之事有一个呼应。无论《关雎》中的“君子爱”,还是《卷耳》“叹相思”;无论《桃夭》的婚礼写得多热闹,还是《蒹葭》的意境写得多么朦胧;或者如《淇奥》对理想人格的分析描绘,或者如《绿衣》对人事物的寄托;哪怕是拍摄一段东门之外、美女如云的相约镜头,哪怕是录下一段早晨夫妇之间醒来的简单对话……作者选择的诗篇是一幅幅生活的画卷,作者对诗歌的赏析是一处处现实情感的再现。从这个角度上说,作者是深通古人之心的“知音”。

  《诗经》的好,不在乎它比后来的诗歌、或者稍晚的楚辞,艺术上多么精美,而在于它反映的都是各样生活的常态。《诗》之所以成为“经”也,就在于它的“寻常”,因为寻常的生活,进而形成了“恒常”的道理,虽然经历漫长的历史,反而沉淀为永恒的人生。经者,常也,言常道也。能够把寻常日子里,蕴含着恒常价值的人情人性记录下来、智慧观念反映出来,就是“经”。“经”由织布的纵丝,意味着不动的标准,由联缀竹简木牍的编绳,演化为可以遵循依照的典则,由经、径同音的意义互转,启迪我们应该依道而行的路径。*后因“经典”而升华为一个民族文化特质*集中的载体,一个没有“经”的民族,其文化就没有附着物,就是飘忽不定的游魂,就容易丧失。一个民族的文化丧失了,这个民族的特征也就不复存在了。满清入关,接受儒家文化,式微了萨满文化,萨满文化又没有集中记录的典籍作为载体,满族特征也就逐渐消失了。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学 中国古诗词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纸上寻仙记-(上.下二册)     下一篇:江上数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