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颂诗经-(全二册.附MP3二张)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2020-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琴颂诗经-(全二册.附MP3二张)

琴颂诗经-(全二册.附MP3二张)

作者:杨青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103051696

定价:179.0

出版时间:2016-07-01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但是经典永恒,经典的解读也要时时落地、刻刻留心。作者借助这几首诗,在这几篇欣赏散文般的文字里,把青春、爱情、婚姻、家庭、相思、修养、艺术、生命,凭借自己女性年轻美丽的心灵,反映得曲曲有致、款款深情。因为纯净获得真切,因为真切达到深刻,发乎于素洁童心的语言,竟与饱经苍桑的哲人哲思,妙合天然。

  孔子当年删述诗书、整理春秋,都有一个心愿:“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而深切著明矣”。所以他老人家观文取质,处处向落实处用力。雅欣这几篇小文,*大特色,也是赋诗言志,处处向现实人生的心灵世界、情感生活处发挥。周秦时期的文化,特别是儒家,经过汉代的家承师传,经过魏晋的玄学冲击,经过韩柳古文运动的矫枉过正,经过掺入佛老的两宋理学提升,到了明代,由阳明先生心学发挥为知行合一,进了清代,有曾文正公内圣外王达成经世致用。汉学、宋学、理学、心学、朴学、反反复复,学术纠葛越来越沉重。但是,理论指导实践,经典浸润人生的价值,始终初衷不改,每每清新如初。

  雅欣几篇小文,即是又一明证,昭示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和转化的趋向: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能以致用方为实学,深度研究是必要过程,有效传播才是现实任务。

  为什么年轻的女性能如此为文?这与她长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文化发展规律有关。正如一首我*喜欢的《诗经·邶风·旄丘》中所言:“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有与有以,才是可处可久的事业之基,与杨青先生为师徒,以杨青老师为榜样,正是她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

  当然,雅欣的文章,也不乏艺术的、唯美的倾述。一篇《月出》的分析,就体现出她关注“意象群”的兴趣。中国人,为什么孩童时代都在背诵那首“床前明月光”?其实单纯的歌谣,会引发无尽的联想,使人随着文学修养的深浅,在脑海和心灵中完成一次次地再创作:可以眼前浮现“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感受到“把酒共婵娟”的清寒;吟唱着“今夕何夕兮”的古调;把玩着“对影成三人”的雅趣;耳畔或者还能响起徐小凤“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深沉歌声;或者仿佛听到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交响……月亮,中国人文学艺术永远也说不完的母题,情感寄托的共有精神家园。

  当然,作者的抒情之作,不仅有《风》中的倘佯,而且还有《雅》的清正、《颂》的辉煌。《鹿鸣》与《鹤鸣》我觉得正是可以对比着读的两首好诗,一阴一阳谓之道,本来阳刚与阴柔之美是一对,但是这两首诗却有着变化出新的意境,《鹿鸣》是阳光明媚、温暖如春,《鹤鸣》却是高天辽阔、气象森然!《般》的解读,*为痛快:“俯仰天地之间,山河尽收眼底”,一句话,尽得《般》诗精魂。当然,雅颂部分,相对还少一点,感觉不解渴,期待着不久的将来,杨青老师和雅欣,还有续篇以飨,是为序。

  金海峰

  2013年11月

  金海峰,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秘书长,长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春大学网络国学院院长,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聘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海外学院兼职教授。国家语言文字“十五”规划项目课题负责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重点课题负责人。荣获中宣部首届“百名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称号。

  《琴颂诗经》录音用琴说明

  明代宗室造琴之多,可称空前,其尤者为四王琴。“四王”,即明代宁王、衡王、益王、潞王。

  《琴颂诗经》中的部分曲目用明代著名的“四王琴”之一的益王琴“龙吟”弹奏录制。益王琴为益宣王所制。益宣王朱翊鈏(1535—1603)为明太祖九世孙,号潢南,自称“潢南道人”。据此推算,龙池内楷书所称“庚午年”当为1570年。“龙吟”是落霞式古琴,通长123厘米,隐间116厘米,肩宽20厘米,尾宽10.4厘米,厚3厘米。漆色断纹:面底皆朱漆,俱发蛇腹、流水及牛毛断纹,朱漆下为栗壳色底漆。琴材配件:桐面梓底,原装蚌徽,轸及足均为玉。岳山、承露、冠角、龙龈等皆紫檀木所制。琴腹款识:龙池内左方楷书“益国潢南道人吉旦雅制”十字,右方楷书“庚午年仲春月获古良材”。“龙吟”为“广陵琴派”刘少椿旧藏。刘少椿共藏有宋、元、明琴十余张。“龙吟”是其爱琴之一,轸池下刻行书琴名“龙吟”二字,均为刘少椿手迹。

  “龙吟”琴音色古雅,音韵悠长,漆色斑斓,手感舒适。泠泠然有钟磬之声,淳和淡雅中有金石之韵,看起来是一幅画,弹起来是一首诗。为传世古琴中不可多得的演奏级古琴。

  广陵琴派是清初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出现的重要琴派。该派以《五知斋》《蕉庵》《枯木禅》等谱为依据,在融汇儒道禅的虞山派琴学理念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与发展。以琴写心,是广陵派人的旨趣所归。琴在其手下,完全是抒情写意的工具。随着琴人的兴之所至,其情感、想象、气息与指法、琴声完全融为一体,无拘无束,自由驰骋。其右手弹弦讲究轻重、强弱的对比;左手按弦注重虚实与吟狭卓注的细微差别;其节奏则强调自由多变、灵巧跌岩、欲断又连、似连又断等种种变化。正是这种对艺术美的讲究,形成了广陵琴人在意境、情趣和韵味的追求上不同于其他各派的特有风韵。其艺术实践为明人李贺“琴者,心也”的琴学理念做出了生动的解释,也是以《溪山琴况》为代表的虞山派琴学理念的深化与发展。它的出现,使中国琴乐在艺术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高度。

  刘少椿(1901-1971)名绍,号德一,原籍陕西富平。1915年随父南下经营盐业,在江苏扬州长期定居。扬州处于长江、运河交流处,交通发达,经济文化繁荣,清代的名画家在这里聚集,有“扬州八怪”之称。这里的琴家人才辈出,称为“广陵琴派”。刘少椿即为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也是现代广陵琴派的集大成者。

  刘少椿对广陵琴派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弘扬了“跌宕多变、绮丽细腻、刚柔相济、音韵并茂”的广陵琴韵,研究了广陵琴派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尽量保留了广陵琴派审美韵味,同时还注重教学工作,为广陵琴派培育了一大批后起之秀:他在1958年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时的学生有梅曰强、林友仁、张正吟、邓文权、龚一、李长白、施世珍、王刚强、周静梅、刘薇(刘少椿小女儿)等人。刘少椿的教学工作使古老的广陵琴学焕发出了青春活力。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学 中国古诗词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纸上寻仙记-(上.下二册)     下一篇:江上数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