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屐痕-书与人
文化屐痕-书与人作者:孙宜学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42658722 定价:58.0 出版时间:2017-05-01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
文化屐痕-书与人 本书特色
孙宜学著的《文化屐痕(书与人)》内容包括:守望心灵的家园、良知的唱吟、遥想与近思、道德与理想、合唱与独唱、绝望与希望、失落与寻找、坚守与偏离、上海青年评论家的整体亮相、逼近世纪末的呐喊、广纳博收锐意创新——刘以鬯及其意识流小说、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曾敏之及其文史小品文、王尔德的控诉状与自供状、这个叫马原的汉人、等待复兴的天才、我为什么要写《金庸传》、跨世纪的泰戈尔、文学的哲学、无墙的博物馆等。
文化屐痕-书与人文化屐痕-书与人 前言
我为什么写?
我不敢在“写”后加上“作”,因为“写”一旦与“作”合作,作者和读者都会就此产生无穷的联想,也会引起各种非议。奥威尔曾一本正经地回答过这个问题,那是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或许从五六岁”,“就知道自己长大后应成为一名作家。”而我直到怀揣着写作梦考上大学中文系,都还不知道何为写作,写作何为。但因为我是全班唯一考上大学中文系的,当时曾引起过一阵轰动,或者说躁动,有那么几天,大家看我的眼神都透出一股热情,都以为我将来必定是位海明威、托尔斯泰式的人物。
的确,那是一个文学的时代,因为曾经的精神枯竭和阅读饥渴所造成的心灵空虚,迫切需要一切能让人觉得美和纯洁的东西。经历了太多的虚假,我们以加倍的热情呼唤*普通的人性和人情,这是一种时代的饥渴,从一开始就带有一些虚幻色彩,但我们以为这是常态,所以一边自己享受着这种繁荣,一边想当然地以为人人都在享受这种繁荣。
我当时并没有这么多复杂的想法,我报考中文系,唯一想到的,是可能会有读不完的书。我一出生,就能吃饱,但我从识字起,就没足够的书读。我为此焦躁过,在田野奔跑过,看着旭日和落日发呆过;也曾到处找报纸,甚至捡有字的纸片;到处打听谁手里有书,托人借来,有时借到“畅销书”,大家都得“车轮读”,甚至只有一晚上的阅读时间,那也得读,于是就在煤油灯下通宵无眠。记得有一次借到一本没有封面、页码都不全的《封神演义》,傍晚借到,第二天到学校就得还,这本书就是这样读完的。那是隆冬的一天,看书看到窗外泛白,在鸡叫声中抬头,双眼朦胧地望向窗外,片片雪花正在飘洒,就这样迎来了那一年的**场雪。第二天早上上学路上,雪已把路边的沟掩住了,我因为眼神模糊,加上意识不清,竞一脚踏进了雪坑,这才惊吓而醒。不过这倒保证了我一天上课未打瞌睡……
这种“饥饿阅读”带给我的痛感和美感,让我敬书,视写书为一项神圣的工作,我愿作书的奴仆,也因此,我从来都不敢想自己也要写书。
读了中文系,的确有了读不完的书,但当床头、书包里放满了书时,我对书的感觉,却似乎越来越淡然,甚至近于无情了。但动笔的欲望却逐渐强烈,这并非因为自己能写点什么,而是因为自己在读中文系,就以为理所当然应该写点什么,否则就难为情:纯粹是一种职业的暗示罢。
写吧!写吧!心中一个声音一直催促着我,却不让我想为什么写?写什么?为谁写?
我的写字生涯,就这样开始了。不知不觉,写字变成了我的生计,成了我的职业。不但自己写,竟还有了学生要跟着写,在帮学生确定写什么和为何写、为谁写的过程中,我不得不先形成一套让自己信服也能说服学生的理由。于是我开始整理自己的写字史,横看竖看,用在同济这所工科大学形成的越来越趋于简洁的思维方式,我发现自己的写字生涯,实际上只有六个字,即“写书、译书、编书”,也简称为“写、译、编”为文“三字经”。
1.写(书)。
既然以文为生,就得辛勤耕耘,心勤手快,才有文字流出。有一字,才有一行字,才有一页字,这是基本条件。但“写”什么,却是原则问题了,我要求自己,也要求学生的是:秉持自己的为人良心和学术良心,保证自己笔下流出的文字源自自己的内心,老老实实写出来,这就是好文字,好文章,好书。
好书和好文章都是不吐不快、非说不可的文字,绝非无病呻吟的功利之作;好书和好文章要能让读者读后有所感悟;好书和好文章不一定文字漂亮,因为源自内心的文字都是*平易朴实的文字,因为人们用心思考时的文字,都是*简洁实用的,也*日常。
好书和好文章还应能解决问题,可以解决个人的精神困惑,也可以解决某个学术困惑,要能对本人的精神修养和学术研究有具体贡献;*好还能匡扶社会正义,助推社会正能量。
2.译(书)。
人文学者必须要有世界眼光和世界气质。要求学者都学贯中西,的确太难,但人文学者至少要能在跨文化的视域内关照自己的文字。从另一个角度讲,任何民族文学都具有世界性,至少都属于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所以,都迟早要走向世界,或接受世界上的其他文学的影响,或相互影响。所以,要写好文章,写好书,汲取异域人文营养是必要的知识储备,也是重要的参照。所以,我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至少要能通晓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外文作品和学术著作,同时要积极做些翻译工作,把一些好的外国著作翻译成汉语,以供更多的人了解,这也是人文学者的一种责任。
3.编(书)。
编书是一种需要工夫的功夫,尤其是编好书。文如其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等等说法,无非是说人要有智慧,有修养,就要多读书,读好书。就拿做学术研究来说,你写出来的文字是否厚重,必然取决于你知识的积累是否厚重,与你是否具有对所论话题的历史感密切相关。而要有这种历史厚重感,做到论由己出,言之有据,其中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充分掌握相关的资料。所以,学者的一个基本功,就是要能发现资料,并根据历史真实整理资料,进而在分析的基础上化解这些原始资料,融入自己的内心,形成自己的观点,化为自己的文字。所以,我称会编书是一种学术童子功,也是一种学术境界。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