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秋楼诗稿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2020-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畏秋楼诗稿

畏秋楼诗稿

作者:王棽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6059657

定价:46.0

出版时间:2013-06-01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畏秋楼诗稿 本书特色

  《畏秋楼诗稿》收录了清末举人王棽林1900—1936年间的诗作。《诗刊》原主编叶延滨作序。诗作者王棽林,号角山先生,生于河南省禹州市,清末举人。生于同治八年,卒于民国二十五年,曾游学日本。在经学、史学、文字学、训诂学诸方面均有著述,多达二百余卷,被誉为“中原霸才”,载入《中州通志》。王棽林一生历经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时期,诗稿题材涉及山水田园,友情离别,咏物咏史,内涵丰实,哲理明晰,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展现了在列强瓜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和颠沛流离世事变乱中,不求名利的士人内心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反映了作者救世、愤世、厌世的心理变化,及其爱国、忧民的激情。

畏秋楼诗稿 内容简介

  王棽林乃清末地方名流,是河南禹州地区历史文化名人,书稿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畏秋楼诗稿》是该地区的一项珍贵文化遗产,因此特别是适用于河南省许昌、禹州地区从事地理历史文化研究的人员和机构。   一位清末名士的诗作精选,除了向我们展示一个国学大师的文学才华之外,也记录了晚清至民国初年间,中国文人复杂而困惑的精神世界。

畏秋楼诗稿 目录

序:诗有传承待后人
一代儒宗王棽林
《畏秋楼诗集》赞
辛丑春感时诗
古意癸卯
咏史拟左太冲
拟五君咏存三
题画扇以下数首皆癸卯作
题唐寅画下山虎图
即咏
抒怀
偶作
偶咏
三峰山即景
乘凉偶作
偶作
拙诗大意
长女于归薛氏有感,因次韦苏州《送杨氏女》
韵贻之并序
即咏
己未元旦,用陶诗《游斜川》首句“开岁倏五十”
为题摅怀,即步原韵
开岁倏五日
寿张叟
次某君韵生查子词词调近五古,因附此
卷二七言古(一)
《小仓山诗略钞》题辞
步《读选楼》拟李贺《美人梳头歌》
步《读选楼》拟孟郊《出门行》
步《读选楼》拟李昂《从军行》
步《读选楼》拟张说《邺下引》
步和《读选楼》拟李嘉祐《伤吴中》
拟尤西堂《反昭君怨》
庚子作感时诗
漫歌壬寅作
戒躁箴
讼风伯
偶作
癸卯秋,三峰山矿务公司时忧亏闭,漫歌
雨中作
送东寅先生泛海别禹乙巳作
朱仙镇旅店壁上咏古诗,多以秦桧影照李文忠
此大不然。诗以驳之
赠葛丈并序
涧香女士画帧内画桃花带竹,肇卿得之汴厂
索题,应之
葛氏阖家乐撮影
昌黎颂
和黄蓉石《疯女词》
卷三七言古(二)
孙知事符卿暨配范夫人五十双寿
并三公子合卺双喜诗并序
于宅观赵文敏《百马图卷》,归想其大意
赋赠为跋
悲歌示儿丁巳七月作
东寅先生南园隐居,兹届六旬寿辰
奉诗为庆戊午十二月
又代樊蓬仙先生作
附:东寅先生和韵
又次韵酬蓬仙兼柬颍滨诸子
和周石虞见赠原韵
送孙思昉
浚县孙君星章赴法留学,道汴留别摄影,共六人
其令侄思昉索题,应之
梅芳先生游汴,与禹士撮影嘱咏,勉应呈政
马营长宪周驻禹有年,今奉檄防汝
索诗赠别,漫应
县长郭君将别禹,索诗,漫赋赠别
南园先生游禹将归,赋送
郭君重九生日赋颂代
绍兴王家襄为其先府君卧山公百龄追纪征言
漫以长句应之代
蔚叟先生暨黄夫人六秩双庆献诗为寿
肇卿索诗书扇,漫赋
蓬仙先生属作诗书扇,谨赋
为易之书扇漫赋
荔轩索诗,赋赠
题思昉撮影,时在察哈尔都统幕
逊卿索诗书扇,漫赋
赠思昉并序
包孝肃公像赞
己巳秋暑赋为筱瑾书扇
卷四五言律、七言律
五言律
即事
偶成
光绪癸卯春间感怀诗二首
摅怀
有感
即境
晤张罗明远二首
读《日本变法次第类考》有感
访来嵩阁次肇卿韵
漫咏
失题乙卯冬作
摅怀二首丁巳七月
闲咏
戊午十一月十一日薛氏外孙乳名新道殇。既逾月
始抑哀,哭之以诗
昆明池织女石试律二首
乙丑春初感赋
山居雨后即景集杜二首
哭次子怡庵四首己巳三月
七言律
庚子八月,拳匪起事,悲时作诗二首并序
三峰山居
家居感事
读书有触之作
赴汴道尉氏旅店题壁
留都怀古二首
昔作留都怀古,心有未慊,更作二首
宣统元年九月十四日,闻日本伊滕博文被
韩安荫接刺死,为诗吊之二首
无题三首并序
四十四岁照像与三十五岁旧像迥异感赋
怀内
伯舅七十二岁撮影题奉
寄赠朱知事笠峰
舅氏益三先生遗影
外家文氏塾中撮影
外家文氏阖家乐撮影
改前作待质
谈及秋瑾,漫咏吊之
祝白母朱太淑人六秩荣庆二首代
题画三撮影二首
浊酒
乙卯元宵热闹异常,三年以来民生困苦极矣
至此一舒,因作诗二首志庆
偶成
即事
即景
自遣
即景
即景自遣
自匾所居,曰“何陋居”,诗以夸之
雨后自城归家
雪晴夜吟
漫咏
初夏小雨下三首丙辰作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在线阅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泰戈尔演讲选集     下一篇:儒教与中国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