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尔家书-奈保尔核心文集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2020-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奈保尔家书-奈保尔核心文集

奈保尔家书-奈保尔核心文集

作者:(英)奈保尔

开 本:大32开

书号ISBN:7533919424

定价:23.0

出版时间:2006-01-01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奈保尔家书-奈保尔核心文集 本书特色

“你甚至无需掀开此书精美的封面,就能知道这是一本弥足珍贵的佳作……假如现代作家真能做到屏息凝神,跨入悠久的书信传统,那么有朝一日,他们*终会修炼成为V.S.奈保尔。”
                           ——罗伯特·旺德,《新领袖》
“一本感人至深的好书……贯穿全书的父亲形象可圈可点,与众多望子成龙的父母不同,他从不让爱子心中承受愧疚之情。”              ——詹姆斯·伍德,《伦敦书评》
“一部引人入胜的心灵独白史。”            ——贾森·考雷,《泰晤士报》
我真的不知道我是怎么成为一名作家的。我可以提供一些我写作生涯中的确切日期和背景资料,但过程总是神秘的。举例来说,**次将写作作为自己的人生志向——成为作家,拥有声誉和名望的心愿--这一时刻就是神秘的;在我幻想着写出作品之前,这一志向就已秘密地降临到我的身上。                                ——奈保尔:《论作家》
 ‘小说之死’?对我们来说,*好还是这样看待问题,重要的文学形式总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会有新的形式出现,会有新的东西占据主导地位。19世纪的欧洲对于小说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认为自此之后,欧洲人可能觉得没什么东西可写了,但对于世界其他地方而言,19世纪就很少具备这样的意义,比如亚洲,就没有类似于欧洲19世纪的文学,它们需要有自己的19世纪文学。”                                          ——奈保尔

奈保尔家书-奈保尔核心文集 内容简介

奈保尔——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以小说成名,这跟他的老爸很有关系。虽然儿子的写作才能绝非做父亲的所调教,但他在每封信里都流露着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本书以时间顺序写成,既是一部奈保尔的成长史,又是一本不同寻常、感人肺腑的通信集。
这是一本不同寻常、感人肺腑的通信集。在这些父子之间的往来书信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壮志未了、为家庭所累而心力交瘁的老人;以及立志在广袤的文学沃土上耕耘的年轻人形象。

奈保尔家书-奈保尔核心文集奈保尔家书-奈保尔核心文集 前言

将这样一本不同寻常、感人肺腑的通信集介绍给读者是一项需要谨慎对待的工作。在这些父子之间的往来书信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壮志未了、为家庭所累而心力交瘁的老人;以及立志在广袤的文学沃土上耕耘的年轻人形象。这一素材曾在一部20世纪*为出色的小说奈保尔的《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得以展现。当然,这些书信还是对西帕萨德·奈保尔的写作成绩给予了应有的赞誉——不仅仅是因为他那惟一出版的小说《古茹兑瓦历险记》,而是源于他那鲜明的个性,以及一个真正艺术家身上的执著精神。对于西帕萨德·奈保尔而言,精神生活——也就是作家的生活——意味着所有的一切:用一双精明、幽默而友善的眼睛观察记录世俗社会的男男女女;而这些正是源自于他那独特的思想和达观的处世态度。在其长子维迪亚身上,老奈保尔找到了针对这一信念的奇妙共鸣——之所以说它奇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个儿子步其父亲的后尘,或者一个父亲怂恿自己的孩子承袭自己的衣钵,这类举动毫无意义。真正有意义的是,两个男人居然步调一致,两代人的思想差异既没有令他们感到困窘,也没有把他们分开——而且,父子之间建立通信往来的时候,维迪亚年仅十七岁。由于西帕萨德的过早离世,维迪亚意识到自己亏欠了父亲太多的情债,于是他抓住每一个机会,以多种方式在其作品中表达出这份感情。在这本通信集中,读者会发现一个父亲对儿子那种微妙而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体恤之情。父亲对维迪亚的关怀慷慨无私,对这个深具才华,生性敏感的年轻人勖勉有加。
  书信集的核心部分至少涵盖了三年时间。较为广泛的定义,应该从1950年维迪亚获得政府奖学金,**次离开特立尼达前往牛津求学算起,一直到西帕萨德1958年病故,维迪亚随即离开大学为止。通过拾遗补阙的方式,本书亦将其后三年(1954——1957)的书信收录进来,以反映此间作者的创作生涯。本书的结尾,以作者的早期小说被英国一家出版商接纳告终。
  在那个年代,政府奖学金的名额极其稀少,有幸胜出者便意味着可以挣脱狭小落后岛国的禁锢,到外面的世界闯天地。因而年少的学子们往往展开狂热的竞争,那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回顾过去的时光”,1950年,维迪亚在牛津度过了**个学期之后写道,“我意识到了自己所承载的巨大使命”。这种巨大的使命体现在:从特立尼达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来到战后的英国(宗主国),来到牛津这个莫里斯汽车制造厂的老家,在英国公立学校接受大学教育,求取功名。
  在《寻找中心》(1984)一书中,令读者印象至深的,是西帕萨德对儿子维迪亚的频繁训诫“你要时刻让自己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这句话出现在那篇题为《一部自传的开场白》的文章中。维迪亚是这样描述他的父亲和家庭环境的:
  他干了大半辈子记者,对于他那一代特立尼达印度人而言,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职业。我的父亲生于1906年。那时的特立尼达印度人是一个独立的团体,他们大都居住在乡下,讲印地语,生活依赖于特立尼达中部和南部的糖业园区。生于1906年的那批特立尼达印度人都出生在印度,成人后作为契约劳工(合同期为五年)被输出到特立尼达。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学 外国随笔

在线阅读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