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尔家书-奈保尔核心文集
奈保尔家书-奈保尔核心文集作者:(英)奈保尔 开 本:大32开 书号ISBN:7533919424 定价:23.0 出版时间:2006-01-01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
1929年,我父亲开始不定期地撰写印度人社团事务的文章,并且给《特立尼达卫报》投稿。到1932年我出生时,他已经成为《卫报》驻查瓜纳斯小镇的通讯员。查瓜纳斯是制糖工业的核心区,也是特立尼达印度人的聚居区。我母亲家世代在此地定居,其家族迁移史要比印度合同工久远得多;他们家是大地主。
在我出生后两年左右,我父亲离开了《卫报》。在过去的若干年时间,他曾到各处打零工;如今,他成了我母亲家的一分子,婚姻的纽带把他拉到我舅舅的保护伞下。我的舅舅很富有,他是这个岛国*大公共汽车公司的创始人和合伙人。当时的眼光看,父亲可真是个不幸的人——他家的亲属仍然属于农业劳工阶层。因此,在两大家族势力的影响下,我父亲一生都在半独立和半自尊的夹缝中求生存。
1938年,我父亲再次被《卫报》雇用,这次他成为了一名城市记者。于是我们——我父亲、母亲和他们的五个孩子举家迁往西班牙港,这人丁兴旺的一家人(母亲后来又养育了两个孩子)住进了外祖母留下的一幢房子。正是在那时,我开始逐渐了解父亲这个人。
1945年,奈保尔家的第六个孩子,也是维迪亚惟一的兄弟施瓦降生。1952年,在牛津求学的维迪亚获悉,家里的第七个孩子就要降生了,消息*初的来源是大姐卡姆拉的一封信;这个孩子就是娜里妮,奈保尔家的第五个女儿。维迪亚的母亲卓娅帕蒂·卡皮尔迭奥,也是家中的第七个孩子——确切说,应该是九个女儿中的老七。在人丁兴旺的卡皮尔迭奥家族,母亲的两个弟弟希姆霍(也就是卡泼·S)和鲁德拉纳什(即卡泼·R)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西班牙港和牛津之间往来的航空信件中,我们发现维迪亚对这两个舅舅颇有微词。不过书信集的主要部分还是有关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话题——从个人角度来讲,爸对于写作事业的执著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从家庭角度来看,爸对于长女卡姆拉(身在印度的巴拿勒斯)和儿子维迪亚的深切关爱令人感动;而他对身边的几个女儿——萨蒂、米拉和萨薇的健康成长,则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在这本书信集中,姐姐卡姆拉的地位十分特殊。她比维迪亚年长两岁,也是**个离开家庭外出求学的孩子。在巴印大求学期间,她的生活并不如意。待她于1953年返家时,正值爸的心脏病发作,这对她无疑是雪上加霜,使她不得不肩负起养家餬口的重任。通过本书中的书信往来,我们看到姐弟俩的关系十分亲近,总是有一人在指责对方没有及时写信;与此同时,爸也以同样的方式抱怨姐弟俩不给家里写信。这种平等的家庭关系,已经在爸和维迪亚之间的书信往来中得到体现。当然,在维迪亚和姐姐之间,这种手足亲情亦无处不在。
根据维迪亚的信件来看,这算不得一本牛津(回忆录或纪实)之类的书。虽然信中对大学生活略有揭示,但是维迪亚只把牛津生活视做一段短暂时光而已。在求学期间,他异常刻苦,同时还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以及焦虑、贫困和抑郁情绪的困扰;即使深受神经焦虑症的影响,他还是充满自信地广交朋友,经历了成长的快乐。纵观全书,有两条主线至关重要:一个是维迪亚的家庭,尤其是爸和卡姆拉,当然也包括妈(以及她家的卡皮尔迭奥亲戚)和妹妹们;另一个是成长中的弟弟施瓦(比维迪亚小十三岁),当然,这个颇具天分的孩子同哥哥一样,*终成长为一名出色的作家……
维迪亚离开特立尼达去牛津的时候,施瓦只有五岁大。兄弟俩再度见面时,已是六年以后。在《兄弟》这篇随笔中(收录在施瓦的遗作《尚未完成的旅行》中,1986年出版),施瓦回忆了维迪亚写来的家信,以及哥哥回到特立尼达的情景:
有时候,邮差会送来蓝色的航空信件,这自然让全家人无比兴奋。偶尔我也会带着一种茫然的惊奇感一边想象,一边听——我的哥哥——在广播中朗读短篇小说。我十一岁大的时候,这位神秘的人物突然来到家中。他为何从天而降,我无从知晓。总之,对我而言,他的到来是一段令人惊愕的插曲,也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我走进他的房间,站在门口,好奇地打量着这个躺在床上喷云吐雾的人,我记得他不停地从一个绿色的盒子里取烟抽。这个生动的场面唤醒了我沉睡的记忆——已逐渐淡忘的父亲的形象再次复苏了。爸也是这个样子,习惯于在温暖静谧的午后,躺在这张床上看书吸烟。
可以说,这个意味深长的场景真正抓住了本书的精髓,其戏剧化的感人效果溢于言表;当我们读到这些书信,留心观察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转换(父子,母子,姐弟等等),以及情绪上的微妙变化,我们不难感受到一个好父亲和好儿子之间与生俱来的亲情。
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不介入原则——让这些依时间顺序写成的书信讲述其自己的故事。书中的方括号——[……]——使用量极少,主要用来表示对写信人手写或者打字错误的注释。为了忠实原意,我也很少对书信的标点符号做修改;基于同样的理由,或者说避免信息被过多地重复,我对某些无关宏旨的小地方做了适当的删节。
书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读者参考前言中的族谱即可明白。对于文中偶然出现的熟人或者地名则没有另做注释。本书对那些有关印度宗教仪式和习俗,以及某些印度化的书名和作者并未做详尽注解——假如这些内容是“合乎教规的”,或者已经在信中得到了明确的解释。总之这不会对阅读造成影响。
我要特别感谢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大学麦克法林图书馆,正是借助于该馆收藏的有关奈保尔创作生涯的丰富档案,这本书信集才得以出版;我还要感谢《纽约客》的威廉·布福德先生,他积极主动的执著精神促进了本书史料的搜集工作;还有艾玛·帕丽,她在编辑过程中表现出了精明强干的职业素质。*重要的,我要感谢卡姆拉允许我将她与维迪亚的通信用于此书;我当然还要感谢维迪亚本人,尽管未置可否,但是他的通情达理也可以算作是对出版此书的默许。有鉴于他的淡然态度,我想这是一本他永远也不会看的书。
吉尔伦·艾特肯
奈保尔家书-奈保尔核心文集 目录
文学 外国随笔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