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戏剧的雅俗源流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2020-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宋元戏剧的雅俗源流

宋元戏剧的雅俗源流

作者:刘小梅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3945625

定价:46.0

出版时间:2010-08-26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宋元戏剧的雅俗源流 本书特色

《宋元戏剧的雅俗源流》是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

宋元戏剧的雅俗源流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研究“宋元戏剧”的专著,在体例设计中既注重个别的剧作家、作品的分析,又着眼于整体的综合考察,力图在两者互相依存的基础上,做到以整体的综合考察为重心;力图运用个别经典剧作来寻机探索更具普遍性的问题。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宋元戏剧的雅俗源流 目录

自序
导论
**章 南北剧系的同源异流
**节 优戏一脉的宋杂剧
第二节 宋代南戏的草根形态
第三节 北曲杂剧之“雅”质
第二章 雅俗迁移与曲牌联套体的确立
**节 歌诗传统下的“诗性”继承
第二节 雅俗迁移与戏曲体式的形成序列
第三章 北曲杂剧的两大彪军——关汉卿、马致远的雅俗倾向
**节 宋元以降的娱乐时尚与关汉卿的文化人格
第二节 关汉卿剧曲的本色内涵
第三节 马致远的乐府文化人格
第四节 马致远杂剧美学的“逸笔”品格
第四章 北曲剧曲的艺术创新和美学特质

宋元戏剧的雅俗源流 节选

《宋元戏剧的雅俗源流》在体例设计中既注重个别的剧作家、作品的分析,又着眼于整体的综合考察,力图在两者互相依存的基础上,做到以整体的综合考察为重心;力图运用个别经典剧作来寻机探索更具普遍性的问题。

宋元戏剧的雅俗源流 相关资料

浓重的歌舞娱神的民俗民风对早期南戏的草根形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民俗活动为戏曲的发生发展耕植了丰厚的土壤。南戏产生的时段,可以大致划定在北宋末到南宋初70余年的一段历史时期。祝允明(1460-1526)《猥谈》说:“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后,南渡之际。”稍后于祝氏的徐渭(1521-1593)《南词叙录》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一1194),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两说相去70余年,正是南戏由原始状态的村坊小戏逐渐成长演变为较为完整的戏剧形式的过程。南戏如何脱胎和发展壮大,何时由农村进入都市,不可确知;《钱塘遗事》记载,南宋度宗咸淳(1265-1274)年间,“《王焕》戏文盛行都下”,可见至少在南宋末年,南戏已经风靡都市了。《王魁》和《赵贞女》是“戏文之首”,最早的南戏剧作,但已无文本传世。在现在可以辑录到的238个宋元南戏中,流传下来的不到十分之一。基本保持原来面目的,有《张协状元》、《换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明成化本《白兔记》、清陆贻典抄本《琵琶记》共5本。其中,《张协状元》是现存唯一的南宋戏文,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完整剧本。从现存的早期南戏中,我们可以看到,南戏在表现手段上,接受了很多民间歌舞、诸宫调的因素,而在演出结构和塑造人物的手法上,也颇多地吸收了话本、诸宫调以至傀儡戏的艺术经验,同时也保留有宋杂剧的某些明显痕迹。

宋元戏剧的雅俗源流 作者简介

刘小梅 生于1973年,内蒙古乌兰察布人,汉族。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戏曲美学专业,获戏剧戏曲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基础部任教中国戏曲史课程。2000—2003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批评专业,2003年获戏剧戏曲学博士学位。2005~2008年在北京师范人学艺术传媒学院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06年获准北京市科研面上项目《古典戏曲经典剧目传播研究》的独立申请立项;2008年作为主要参与者的《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获准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科研立项;2010年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了北京市科研面上项目《京剧演出市场的历史及现状调查报告与分析》。2006年被列入北京市教委“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07年获得“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2009年获“第六届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迄今公开发表和出版学术论文、论著35万字。 研究领域:戏曲史论、戏剧美学、戏剧文化传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学 戏剧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成长的岁月     下一篇:奥威尔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