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档案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2020-05-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哈尔滨档案

哈尔滨档案

作者:(澳)穆斯塔芬 著,李尧,郇忠 译

开 本:大32开

书号ISBN:9787101063141

定价:28.0

出版时间:2008-10-01

出版社:中华书局

哈尔滨档案 本书特色

《哈尔滨档案》给人以大震动、大悲怆。正视历史也如正视现实,要能战栗,能不战栗。至少不能转过脸去。正视至少能让人记住并且哪怕是只前进一小步。遗忘与躲避则只能是无可救药地走向毁灭。
——著名作家王蒙
这个非同寻常的故事,以其关于人生的挣扎、人性的猜疑的描述,让广大读者着迷。
——《辛德勒名单》的作者托马斯·肯尼里
《哈尔滨档案》是发自内心的呼喊,每一页都将我们更深更远地带入那个充满恐怖的时代。玛拉·穆斯塔芬以非同寻常的叙述能力将她素未谋面的亲人,带回到现实生活之中。你几乎可以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牺牲者,和他们对话,并感受他们曾经的苦难……
——ABC记者莫尼卡-阿塔德
我非常荣幸地向中国读者推荐玛拉·穆斯塔芬这本极好的书——《哈尔滨档案》。玛拉·穆斯塔芬在追寻她的家族跨越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复杂的历史时,精心创作了这本动人的、常常又是悲情四溢的纪实文学。她把哈尔滨早年独一无二的文化又呈现在人们眼前,同时提醒我们,20世纪动荡的历史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与后果。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Dr.Geoff Eaby
作者让我们又想起哈尔滨多元文化的遗产。她不但把消失了的哈尔滨俄罗斯社区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而且和寻求保护这份遗产的哈尔滨人民一起展望未来。
——2005—2007年澳大利亚驻华大使,现任澳大利亚驻欧盟大使艾伦·托玛斯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哈尔滨档案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哈尔滨档案

哈尔滨档案 内容简介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3万多个苏联家庭离开中国,返回他们向往的“祖国”。
1937年6月,针对帮助德国和日本从事经济破坏和叛国活动的犯罪分子的大清洗很快从上层领导波及到全苏联。包括本书主人公奥尼库尔一家人在内的“哈尔滨人”都成了逮捕的对象,其中30,992人被处决。
玛拉·穆斯塔芬,奥尼库尔家族的后裔,透过一张发黄的照片,揭开了尘封六十多年的历史真相。她发现的前苏联内务部的“哈尔滨档案”,不仅揭开了家族悲惨命运的秘密,更将“哈尔滨人”惨遭大清洗的惊天秘密公之于世。

哈尔滨档案 目录

中文版前言
楔子 好奇心
里加的“宝藏”
泪洒高尔基市
满洲大草原
骨肉离散
从伪满洲国奔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10月的“黑渡鸦”
高尔基市的日本间谍
渡鸦去而复返
“哈尔滨命令”
幸存者
哈巴罗夫斯克的亲人
远东的奸细
平反昭雪
重返哈尔滨
去赫鲁晓夫的“处女地”还是去悉尼?
亲人的足迹
中文版后记
致谢
译后记

哈尔滨档案 节选

楔子
好奇心
二十岁刚刚出头的时候,我从外祖母的抽屉里偷偷拿走玛亚的照片,那时候我对她还知之甚少。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她对于我十分重要。我悄悄地,小心翼翼地把那张照片放到一个不太大的中式皮革面相册里。这本相册是我从家里珍藏的哈尔滨的物品中找到的。每一页都有为了镶嵌照片挖空的小框。
玛亚是我外祖母基塔的妹妹。把她的照片镶嵌在紧挨基塔照片的那个长方形小框里,十分得体。基塔的那张照片是1927年,她和外祖父结婚前4个月时送给外祖父的,上面还有她的题字。
16岁的基塔是个古典美人儿。她那双水灵灵的黑眼睛,凝视着照片外面的天地,连衣裙领子上镶着白色花边,素净、淡雅——也许是校服——映衬出她的天真烂漫。我非常爱外祖母,但却不想过她那样的生活——对于我,囿于婚姻和家庭,简直无法想象。
玛亚显得与众不同。照片上的她,刚刚二十多岁,看起来精明老练又有现代情趣。她身穿一件开领风衣,黑色的秀发披至肩头,凝眸远眺,好像正在旅途中,具有20世纪30年代那种迷人的美。虽然从来没有见过玛亚,但我觉得她和我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向外祖母要那张照片呢?我明明知道,无论何时,她都不会拒绝我提出的任何要求。但直觉告诉我,偷偷拿走这张照片,在外祖母心里引起的痛苦可能会小一些。此外,我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把自己和家人的照片一起放到那个小相册里的原因。有些照片是在悉尼拍摄的,但多数照片拍自哈尔滨。那是中国北方的一座城市,也是我的出生之地。那段时间,我对“俄罗斯人的哈尔滨”——那个已经不复存在的世界的迷恋渐渐淡漠。我想跨越几大洲、几代人,把一个家族弥合起来的愿望,甚至连自己都不明确。
俄罗斯犹太人有一个传统,用已故亲戚的名字给自己的孩子命名。我实际上就与玛亚同名。在俄语里,玛亚的全称是玛丽亚。大伙儿管我叫玛丽亚娜,因为玛丽亚娜和玛丽亚起源于同一个希伯来语词根。到我这儿,就简化为俄语中的玛拉。为什么不叫玛亚呢?在20世纪50年代的哈尔滨,我的家人认为,那个名字太容易让人想起白俄罗斯的那些犹太小村庄。20世纪初,为了躲避贫穷和沙俄对犹太人的集体迫害,我的曾外祖父背井离乡,远赴中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学 纪实文学

在线阅读

上一篇:海上魔鬼-黑胡子     下一篇:云间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