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年度随笔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2020-05-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07中国年度随笔

2007中国年度随笔

作者:杜渐坤,陈寿英 选编

开 本:

书号ISBN:9787540740078

定价:29.8

出版时间:2008-01-01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2007中国年度随笔 本书特色

雨果只能在想像中构建的这片辉煌建筑,沃格曼却有幸身临其境。
  1860年10月18日,在北京城内昭告“烧毁圆明同”的第二天清晨,英法联军的队伍向圆明园进发。
  沃格曼跟随英军的一个师步人这座闻名世界的帝王宫苑,沿途所看到的景目不暇接。他一边忙不迭地用画笔为那些亭台楼阁绘制*后的形象,一边用文字描述道:
……那天早上,圆明园湖边的景色非常优美。那个湖的周长约有五英里。它的北岸是一片树林,在树丛中不时地可以看到一座造型优雅的宝塔,或是风格奇特的庙宇。在这些树丛的上方,矗立着一幢庄严雄伟的楼阁……
几个小时之后,这世间罕见的美景将在熊熊烈火中化作一片乌有。
            ——周健森 沈衍琪《火烧圆明园——一个英国记者的目击和记述》
自屈原开始,中国文人的内心基调改变了,有了更多的个人话语。虽然其中也关及民生和君主,但全部话语的起点和结局却都是自己。凭自己的心,说自己的话,说给自己听。被别人听到,并非本愿,因此也不可能与别人有丝毫争辩。
这种自我,非常强大又非常脆弱。强大到天地皆是自己,任凭纵横驰骋;脆弱到风露也成敌人,害怕时序更替,甚至无法承受鸟鸣花落,香草老去。
这样的自我一站立,中国文化不再是以前的中国文化。
                     ——余秋雨《诗人是什么》

2007中国年度随笔 内容简介

公元1860年10月5日晚,北京西郊的皇家夏宫圆明园,闯入一批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英国《伦敦新闻画报》的战地特派画家兼记者查尔斯·沃格曼,用手中的画笔勾勒出那些精美绝伦的亭台楼阁,也记录下至今仍旧灼痛我们情感的惨烈事实。(周健森、沈衍琪《火烧圆明园——一个英国记者的目击和记述》)如果一个人的墓冢经过主葬、埋没、多次修葺和重建,形成了称之为“基史”的东西,那么,这时墓冢已成为死者的替身,墓史便有点像逝者的另一种历史。陈独秀墓史的演绎堪称富有传奇色彩。(色耳《一个人的墓史》)
李元洛、钱理群、李零、王培元、余秋雨等30多位作家的30多篇佳作,在秉承随笔特有的思想锋芒和问题意识的同时,力求从历史反思和本土社会现象中寻找思想资源,成为2007年度随笔作品的*大亮色,也是本书*具价值之处。
从《随笔》、《读书》、《人民文学》、《美文》、《书屋》等数十种报刊中精心选编的年度随笔,旨在检阅2007年度随笔创作实绩,推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年度随笔。

2007中国年度随笔 目录

人类为什么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火烧圆明园——一个英国记者的目击和记述
诗人是什么
一个人的墓史
张学良读明史
冯雪峰:一只独栖的受伤的豹子
有感于日本“知华”与中国“知日”的差距
被贬低的思想
春至兮归故乡——春节记
关于人的生死观
节日变形记
如何对待从孔子到鲁迅的传统——读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孔子符号学索隐
夹在南宋北宋之间的这个女人
经典的魅力
青铜散
二十一世纪,仍会是一个美国世纪吗?
以自由民主之名
1945:波茨坦与重庆的外交内幕
《叶隐》、武士道及其他
“人情美”的陷阱
当粮食遭遇政治
被劫持的村庄
一个人本主义者的生态观
大学“精英教育”为何陷入尴尬
《新人口论》五十年祭
文化遗产日的意义
面向时代的文学
建设一个公平的社会
杀人杀在菜市口
李斯:一个对中华文化影响至深的人
从清流名士到国家重臣
说《伏诰》
话说“裙带风”
中国传统士民的“臣妾心态”——元曲之旅
“国学”问答
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
大美者无言
《李锐家书集》序
流在剑上的酒与浸过酒的剑
想起了少年维特
斜塔春秋
读史六篇
老戏新眼
大海航行靠自己

2007中国年度随笔 节选

人类为什么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许纪霖
  “9•11”: 21世纪的开端?
  “9•11”事件已过去5年多。这一事件对我个人来说具有很特殊的意义,那时我正在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我和美国人民一起经历了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当时我就在波士顿,甚至存在一种可能——成为恐怖事件的牺牲品。9月初,我想去黄石公园旅游,计划9月11日坐飞机从波士顿到洛杉矶,如果这样,很有可能坐上撞毁世贸大楼的班机。但阴差阳错,在*后办理时那个航班名额已满,于是提前一班出发。在黄石公园,我听到了这一震惊世界的恐怖事件。
  之后我从洛杉矶回波士顿,恰巧搭上“9•11”之后波士顿罗根国际机场恢复开放的**个航班。机场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当地的电视台全部出动采访。我突然感觉到,“9•11”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在美国坐飞机,就像英雄一样。感恩节我又去纽约,尽管离“9•11”惨案已过去两个月,但现场的情景仍然令人恐怖。这种冲击是无法在电视和照片中得到的。你会真切感受到,人类遭遇了一次巨大的创伤——创伤的伤口直到今天还在发痛。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在线阅读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2007中国年度杂文     下一篇:另一种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