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年度随笔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2020-05-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07中国年度随笔

2007中国年度随笔

作者:杜渐坤,陈寿英 选编

开 本:

书号ISBN:9787540740078

定价:29.8

出版时间:2008-01-01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如今全世界都在反思“9•11”,大家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9•11”对整个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使我想起香港《二十一世纪》杂志2000年刊载的香港中文大学 金观涛教授的文章,其中谈到:一个新世纪的来临,并不是以一个自然的时间开始,而是以某一个重大的事件为标志。在他看来,20世纪开始的标志是**次世界大战。那么21世纪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他当时没有说。“9•11”以后, 金教授给我打电话:“21世纪开始了。”听了这句话,我同样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是否新的世纪并不会给人类带来繁荣、和平、发展、富强,而是带来一种新的自相残杀的恐怖?是否“9•11”意味着一个新世纪的恶兆?
  环顾四周,我们的确可以看到,“9•11”以后的这几年,世界并没有变得太平,反是变得更加动荡不安。战争、冲突、令人毛骨悚然的“人肉炸弹”…… “9•11”的阴影继续笼罩着整个人类。我们不得不从“9•11”事件的本身来反思,我们这个世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连绵不绝的恐怖主义和战争?为什么整个人类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文明冲突: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9•11”以后,网上有一群中国知识分子发表宣言,宣称“9•11”不是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是文明与反文明、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但我们不得不追问:为什么恐怖主义在21世纪的世界,在一个所谓全球化、文明普世化的世界里,依然能够大行其道?为什么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野蛮的本性却随着现代性在继续蔓延?难道真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恶总是与善在并行发展,同步增长?
  为什么会出现恐怖主义?是不是我们简单把它定性为“野蛮”,问题就能解决?哈贝马斯在接受“德国书业和平奖”的演讲辞里说, “9•11”事件“触动了世俗社会深处一根宗教的神经”。也就是说,这个世俗社会意味着全球化,整个现代化发展到了任何一个角落,不管你是什么民族、什么国家、什么部落,你是什么文化,你相信什么宗教,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水准,现代化都极大地改变了你原来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它把资本主义化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生产关系以及现代的人际关系带到了世界各个角落,这与很多地区原有的宗教、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冲突。现代化的拥护者原以为现代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是,现代化无法解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这一问题的答案,本来是宗教所提供的。现代性也无法回应人们的一个集体认同的问题。整个全球化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单一:大家看的是同一个好莱坞电影,享受的是同一种生活,穿的是同一个名牌,但是这些东西并不能解决人的心灵深处的信仰问题,也无法解决人自身的认同问题。这些信仰、认同显然无法从这样一种普世化的世俗意识形态中寻找答案,它还得回到原来自身的文化传统或者宗教传统里寻找。在世俗化社会里,宗教问题不仅没有被消解,而且越来越尖锐化。
个人信仰什么,完全是私人选择,公共生活并不给你提供标准的答案,问题在于,人生的意义个人是无法解决的,宗教的问题永远是一个与公共生活有关的问题,但是现代性却完全把它剔除在公共生活之外,这使得个人更处于某种孤独、彷徨之中。他们要在公共生活、集体生活中重新寻找他们的依归。所以,在世俗生活里宗教问题重新以另外一种形式日益尖锐化。
  文明对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管我们的心灵多么善良,希望文明之间不应该或者不会有冲突,但是文明之间不同的宗教、文化由于对世界的不同理解会产生很多分歧。
  文明与文明之间存有巨大的裂痕,在终极的价值上很多是不可通约的。当今世界的问题就在于整个世界的经济一体化、资讯一体化,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对世界的观察、对自身意义理解的分歧却越来越大。在历史的表层,世界像网络一般结合在一起,但是在深层,彼此间有着不同的“根”,这些根与根之间没有关联,甚至互相很陌生,没有基本的对话。21世纪比起过去任何一个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彼此更需要连接在一起。比如中美之间的依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密。中国离不开美国,同样美国也离不开中国。美国一家媒体报道,如果没有中国,圣诞节美国人都要“光屁股”了,他们身上穿的衣服都是“Made in China”。但与此同时,不同文明之间缺乏真正理解。我们无法理解其他文明,其他的文明也无法理解我们,换言之,文明之间缺乏对话和沟通。
   这些年,关于文明的对话,全世界很多有识之士做了许多工作。联合国把2001年命名为“世界文明对话年”。我到联合国大厦参观时,就看到一张大幅宣传画,上面用各种语言和文字标明了一个大家都愿意遵守的*低伦理准则,中文用的是孔老夫子那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所谓的“恕”道。虽然是消极的,但具有普遍性,能够为几乎所有的高级宗教和文明所接受,也是它们的重叠共识。在普陀山度假,我将这个故事告诉一位饱读佛教经典的大法师。第二天他见到我,很兴奋地说,在佛教经典中也有这样的思想,他翻开一本佛经,一字一句地读给我听:“非己所安,不加于物”。可见,联合国将这一条作为文明对话的基点,焉有深意也。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恰恰就在这个“文明对话年”,发生了“9•11”事件。
  这个世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光明的世纪,也是*黑暗的世纪。这个世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问题在哪里?虽然福山说“历史已经终结”,意识形态问题已经解决,然而人们却仍然面对着一系列严峻的危机。支配整个世界的仍然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生存竞争。这个世界并没有理性。虽然有联合国,有各种人权宣言,但缺乏有效的约束性建制。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恐怕与当今国际政治中“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普遍法则有关。
  今天,世界越来越成为“地球村”。除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外,大家还有着公共利益。这一公共利益是无法否认的,按照自由主义关于市场的理想状态,认为只要有了一套健全的市场规则,自然会有“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个人利益。推广到国际关系方面,好像也只要有一套规则,就可以调节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但是整个20世纪的灾难一直到“9•11”事件,我们都可以发现这只“看不见的手”并不能发挥作用。如果每个国家只追求自身国家利益的话,这个世界将永无宁日。经济学的“囚徒困境”证明了,假使大家只追求各自的利益,*后所能达到的,并非是个人利益的*大化,而每个人都考虑到公共利益,反而有可能实现各自利益的*大化。这就是“合作要比不合作好”的道理。在国际关系中也是这样。既然大家都在地球这个“诺亚方舟”里,就有很多共同的利益,这就要求每个国家放弃一部分利益特别是次要的国家利益来照顾和维护全球的公共利益,这样才有建构安全与秩序的可能。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在线阅读

上一篇:2007中国年度杂文     下一篇:另一种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