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2020-05-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巨流河

巨流河

作者:齐邦媛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108056184

定价:69.0

出版时间:2016-03-0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巨流河 本书特色

 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一部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纪;一部用生命书写壮阔幽微的天籁诗篇!  巨流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被称为辽宁百姓的'母亲河'。南滨渤海与黄海,西南与内蒙内陆河、河北海滦河流域相邻,北与松花江流域相连。这条河古代称句骊河,现在称辽河,清代称巨流河。影响中国命运的'巨流河之役',发生在民国十四年,当地淳朴百姓们仍沿用着清代巨流河之名。  《巨流河》的记述,从长城外的'巨流河'开始,到台湾南端恒春的'哑口海'结束……  作者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民国初年的留德热血青年,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维新派,毕生憾恨围绕着巨流河功败垂成的一战,渡不过的巨流像现实中的严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冻于此,从此开始了东北终至波及整个中国的近代苦难。  作者的一生,正是整个二十世纪颠沛流离的缩影。  作者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玑的笔力,记述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故事。

巨流河 内容简介

它的作者是87岁的台湾大学外语系教授齐邦媛。1924年,她生于辽宁省铁岭市,6岁时随父亲搬家至南京。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她逃难至重庆,后考入武汉大学。1947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台湾大学教书,从此就留在了台湾。 她是这样回忆的: "我一个单身女子要渡台湾海峡去刚发生二二八动乱的台湾,是不可思议的事。每一个人都说,你去看看吧,当作是见识新的天地,看看就回来吧。大家都给我留一个宽广的退路。 一九四七年九月下旬,我随马叔叔渡海到台湾,想往着一片未知的新天新地。爸爸给我买的是来回双程票,但我竟将埋骨台湾。" 2004年,她在80岁的高龄开始动笔,历时四年写出了回忆录《巨流河》。在台湾出版后,好评如潮,于是大陆的三联书店在2010年10月引进了此书,又在大陆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 但是,我不推荐大陆的引进版。因为齐教授的许多观点,都与大陆的官方观点完全不同。想来不知道做了多少处删改,此书才能在内地正式出版。 齐教授的文笔十分细腻,从亲历者的角度,将中国历史的大事一件件娓娓道来,所以《巨流河》读起来就像讲故事一样,非常好看。表面上,这是一本个人回忆录,但又不完全是,它还包含了两个更大的主题----中国近代史上国破家亡的伤痛,以及二战后台湾经济起飞的见证。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王德威,这样评价《巨流河》: "我以为《巨流河》之所以可读,是因为齐邦媛先生不仅写下一本自传而已。透过个人遭遇,她更触及了现代中国种种不得已的转折:东北与台湾----齐先生的两个故乡----剧烈的嬗变;知识分子的颠沛流离和他们无时或已的忧患意识;还有女性献身学术的挫折和勇气。" 对于大陆读者来说,《巨流河》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因为我们这边从来没有人这样讲历史,能够这样讲的人都被压迫了,或者赶到台湾去了。 东北和台湾,这两个地方都包含了"巨大的历史忧伤"。《巨流河》的价值,就在于它是20世纪中国人苦难和奋斗的一个真实、感人的缩影。 

巨流河 目录

序**章 歌声中的故乡第二章 血泪流离——八年抗战第三章 “中国不亡,有我!”——南开中学第四章 三江汇流处——大学生涯第五章 胜利——虚空,一切的虚空第六章 风雨台湾第七章 心灵的后裔第八章 开拓与改革的一九七○年代第九章 台大文学院的回廊第十章 台湾、文学、我们第十一章 印证今生——从巨流河到哑口海后记 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齐邦媛先生与《巨流河》齐邦媛纪事《巨流河》参考书目

巨流河 相关资料

当我还沉浸在新开挖的深坑英剧《反击》中时,同事向我安利了正在热播的《少帅》。对于此剧,一开始我是抗拒的。原因有二:一是对文章无感;二是对张学良无爱。我始终固执地认为,艺术作品的内涵,需要“品”出来,让人有回味的余地。而文章的戏,口才甚于演技,所有内容都通过台词讲出来,过于快餐化。少帅张学良,我更加不喜。其能有今日之地位,或许只因做对了两件事,一是东北易帜,二是西安事变。不论细节,东北易帜体现其民族大义,西安事变实则帮了中共的大忙。但这两件事并不足以说明其能力与人品。唐德刚就认为,张学良是一个性格冲动的人,这两件事大多是其一时冲动的后果。个人揣测,张学良能有今日之地位,很大可能是因为西安事变的缘故。但我最终还是跳入了这个坑,开始追新剧《少帅》,并且慢慢被其情节所吸引,觉得这又是一部“良心之作”。但当我看到郭松龄率军进攻沈阳,并直呼辽河为“巨流河”时,我残存的记忆开始慢慢浮出脑海。这一幕幕情节似曾相识,它让我想起台湾齐邦媛先生的同名作《巨流河》。我立刻找来(下载)此书,并且迅速翻阅,果不其然。《少帅》中郭松龄被刻画成一个充满新思想、有着理想主义气质的新派军人。反对军阀混战,不赞同奉军入关;认同民主和革命,对张作霖的“家天下”思想深恶痛绝。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得胜之后,张作霖任命所辖各省长官时,临终加一句玩笑“你们也是一省的土皇帝”,引起在座之人哈哈大笑。但是坐在厅外的郭松龄对此话却愤怒异常,并最终拒绝了张作霖作为笼络手段的晚餐邀请。在《巨流河》中,齐邦媛认为郭松龄“有学识、有见解,讲课时督促青年成为有民主思想的爱国军人”。在孙传芳大败奉军,杨宇霆等人仓皇逃回关外之后,张作霖不得已重新启用郭松龄,命其率兵入关,同孙传芳部作战,讨回失地。“郭军是常胜军,但是他早已厌倦这种穷兵黩武的政策,官兵伤亡惨重,不知为何而战。”此中是否因为其父与郭松龄交好并参与随从郭松龄叛乱的缘故,而对郭松龄评价甚高,已不可知晓。但二者对郭松龄的刻画与评价却非常相似。除此之外,在一些具体的情节上,《少帅》与《巨流河》也有着诸多重合之处。一:剧中郭松龄在起兵之前,曾召集团长以上军官签字,不愿签字者五人,包括四个“张家人”及与张学良同为奉天讲武堂一期五班的“老储”,最终郭松龄命令将他们礼送至天津。《巨流河》中记载:“进驻天津后,他即邀集核心干部,团长以上军官开会,愿随他回师者,在和平开发东北方案上签字,不愿者,留在天津李景林部队。除了几位追随张作霖多年,不便参与‘造反’的将领外,大家都签了名。”二:郭松龄在召集部下训话时曾说“此事成功固好,若失败则大家皆须亡命”。《巨流河》中记载:“大家对郭军回师沈阳,不去参加军阀内战的革新理想很有信心。回师前夕,郭将军对大家说,‘此事成功固好,若失败则大家皆须亡命’。”三:剧中张作霖开始作最后的打算,让人提取现银,收拾家当,准备“细软跑”。张作霖甚至让侍卫喜顺准备好汽油,若郭松龄军攻入大帅府,则付之一炬。坚决不让自己的大帅府落入郭鬼子的手中。《巨流河》中记载,郭军碰到百年不遇的大风雪,海面结冰可以行人。郭军从秦皇岛渡过冰面,夺下葫芦岛,并迅速进军锦州。“消息传到沈阳,全城震动,张大师紧急动员数十辆大卡车满载元师府聚敛的财物,运往满洲铁路的日本事务所仓库存放,往返十多次才运完。大师府四周堆满木柴和大汽油桶准备逃离时将帅府烧掉”。四:郭军在进攻沈阳时,面临着巨流河对岸张学良军队的阻击。张学良用飞机撒传单,展开心理战。并让已经投靠过来的士兵在阵前大喊口号“吃张家饭,不打张家人”。《巨流河》中记载,郭松龄的叛乱碰到百年不遇的大风雪,事前军需准备不足,导致此时冬衣不够用。军队只能到锦州休养数日,没能及时进攻巨流河和沈阳。“此一延迟也给了对方许多渗透分化的机会,困难增加,军心复杂。骁勇善战的郭军,在对方喊话:‘吃张家饭,不打张家人!’时士气动摇。最终没能渡过巨流河,军败身亡。《少帅》剧中情节也有若干与书中相异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少帅张学良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可能因为对张学良评价甚低,所以对于少帅在此一事变中所扮演的角色没有一丝着墨。此外剧中郭松龄生病住在日本人的医院中,由日本医生随军医治。《巨流河》中则记载“到天津后数日,郭将军住进意大利租界的义国医院”。意大利租界的义国医院为谁人经营不得而知,但是日本在天津有着自己的租界,日本人的医院想必不大会建在意大利租借内。《巨流河》中描写郭军出关作战,有这么个情节。“出了山海关,由秦皇岛北上,沿海岸线打到连山,遇到百年不遇的大风雪,温降到摄氏零下二十度,海面封冻,人马可行。当夜郭军前锋第二军,由海面穿过突袭张作霖守军,夺下葫芦岛,三天后进驻锦州。”此一段大风雪与海面结冰可供行人,与当下所面临的“酷寒”天气可谓相互映照。如若剧组料得先机,拍摄这一段画面,恐怕不火也难。ps: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也参与了郭松龄的叛乱,并最终客死异乡,剧中也没给个出场。pss:推荐齐邦媛《巨流河》,个人觉得见识远高于《大江大海》。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小说 社会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