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2020-05-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

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

作者:李骏虎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7843911

定价:59.8

出版时间:2014-12-01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 本书特色

作者用三十万言的篇幅,史诗般的笔调,描写了在东北沦陷、华北事变之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为奔赴抗日前线,组成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山西,同时通过政治谈判,先后与杨虎城、张学良、阎锡山签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在晋绥军、中央军的二十万重兵"围剿"下,毛泽东、彭德怀指挥红军分兵三路纵横山西数十县,完成扩红、赤化、筹款三大政治任务,将抗日火种在三晋大地点燃,并确定了"逼蒋抗日"的政治方针,直接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发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东征山西,可以进一步向北转进绥远或东进河北,开赴抗日前线,争取对日直接作战,把国内革命战争同抗日民族战争结合起来,推动华北乃至全国的抗日救国运动走向新的高潮。同时东征可以避免同有抗日要求的国民党东北军、第17路军作战,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其次,红军东征巩固和扩大了影响,筹集了经费。红军进攻山西,威胁阎锡山的老巢,可以把晋绥军调回山西,缓解陕北苏区的军事威胁。山西人口稠密,物产丰富,便于红军补充兵员,解决给养以及筹款和征集作战物资。东征红军共消灭敌人7个团兵力,缴获大量武器,补充兵员8000多名,筹款30余万元,达到了陕北苏区"在发展中巩固"的目的。同时红军东征山西时,在山西的20多个县播下了抗日的种子,激起了山西和全国人民的抗日救国热情,推动了全国的抗日救国运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为日后八路军东渡黄河到华北主战场参加抗日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红军东征是一次改变中国革命进程的战役,而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共产国际指示下,完成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前奏。《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通过这两条脉络的叙述,首次全面呈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救亡史,塑造了毛泽东、张学良、杨虎城等一百多位人物的鲜活形象,史诗般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全面抗战的历史功绩,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形成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

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 内容简介

1.庄重文、鲁迅、赵树理文学奖三奖得主李骏虎先生历时三年,重装力作。    2. 新华网、人民网; 《山西晚报》《文艺报》《太原晚报》《山西创作研究》《黄河》《芳草》《名作欣赏》等媒体连载和关注。    3. 重新解封埋藏于历史长河中的红色记忆,再瞻开国将帅们的卓越风采,重嗅黄河两岸的铁血硝烟,以此奠纪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 目录

序篇 亡国图景

一 一支怪异的大军正开往西北/ 003
二 东北军被取消了两个师的番号/ 006
三 宋哲元的两个口号/ 012

**部

**卷 寇深祸急/ 021

一 林彪要离开军团去打游击/ 022
二 "了不起的大人物" / 029
三 政治局会议上的舌战/ 035
四 清和元/ 042
五 光明磊落的人/ 048
六 瓦窑堡/ 052
七 先驱者四海为家/ 058

第二卷 未雨绸缪/ 061

一 复兴、复兴/ 062
二 广田三原则/ 068
三 郎舅之间/ 075
四 **个回合/ 081
五 "陈立夫去苏俄"/ 085

第三卷 刀客前传/ 080

一 毛泽东的信使/ 090
二 两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094
三 张学良自驾飞机降落太原/ 099
四 将军不是军阀/ 104
五 领头的刀客参加过革命军/ 107
六 中秋会和教育会/ 112
七 二次投身革命/ 116

第四卷 厉兵秣马/ 119

一 林彪历时十三天的渡河侦察/ 120
二 执杆驱虎/ 125
······

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 相关资料

《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是一部充满艺术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小说。这源于作家在下功夫研究史料的基础上把握了特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并且非常成功地把历史转化成了艺术。可以说,这是一部让人拿起来就不愿意放下的好小说。

——著名评论家、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山西省作协主席杜学文(文艺报2015年3月18日)

李骏虎的长篇小说《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具有文学与历史的双重价值,作品围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组成抗日先锋军东征山西的这段历史,以当代立场和视野,首次呈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救亡史及其复杂性,史诗般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全面抗战的历史功绩,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形成的伟大意义。在救亡图存的主题下,作品成功刻画了不同立场历史人物的精神发展轨迹,形象地再现了他们在重要历史关头做出抉择的过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小说 军事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