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第二版)
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第二版)作者:朱崇娴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040398915 定价: 出版时间:2014-08-01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第二版) 节选
2.外部公众 外部公众是指社会组织以外的公共关系对象。它主要包括与组织相关的协作者、竞争对手、消费群体、政府部门、舆论传播者等。 (二)根据组织对公众的好恶程度划分 1.受欢迎公众 受欢迎公众指那些和组织两相情愿的公众,如股东、赞助者、捐助者等。它们主动对组织表示兴趣,而组织也非常欢迎和重视。这种关系你情我愿、一拍即合,双方都处于积极主动的态势。 2.不受欢迎的公众 不受欢迎的公众是指违背组织的利益和意愿,对组织构成现实或潜在危险的公众。如一味索取赞助的团体或个人、持不友好态度的记者等,这类公众令组织比较头疼和恼火。因此,组织往往有意设置障碍、制造理由,将其拒之门外,以减少对组织的威胁。 3.被追求的公众 被追求的公众指的是组织单方追求的公众,它们非常符合组织利益和需要,但对组织却不感兴趣,缺乏交往意愿。如新闻媒介、社会名流等。对这类公众,组织要想方设法与之沟通,要讲究沟通技巧,把握传播时机。 (三)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划分 1.顺意公众 顺意公众是指那些对组织持支持、赞同态度的公众。如企业的合作伙伴、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消费者等。 2.逆意公众 逆意公众是指那些对组织持反感、反对、不合作态度的公众。如企业的恶性竞争者、怀有敌意的记者或消费者等。 3.中立公众 中立公众是指那些对组织持中间态度,观点和意向不明朗的公众。如对企业的发展漠然置之的公众。 一个组织首先应该将顺意公众当做风雨同舟的伙伴,细心维持和不断加强与他们的合作关系。其次要注意做好逆意公众的转化工作,改变其敌对态度,“多交友,少树敌”是公共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中立公众是公众的大多数,公共关系工作中大量的精力应放在他们身上,要争取他们对组织的了解和好感,引导他们成为顺意公众,防止他们成为逆意公众。这种争取“大多数”的工作是*为艰巨的。 (四)根据组织与公众的亲密程度划分 1.非公众 非公众是指不与组织发生任何联系和不对组织造成任何影响的群体或个人。从社会学来看,“非公众”这一概念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人都属于社会公众的一员。非公众是公共关系学的特殊概念,划分出非公众的目的在于可以增强公共关系等工作中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潜在公众 潜在公众是指与某社会组织关系处于潜伏状态的公众。即某一社会群体面临着组织行为或环境引起的某个潜在问题,由于这个潜在问题尚未显露,这类公众还未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它们与组织的关系还处于潜伏状态。所以,作为公共关系主体的社会组织应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但是,“潜在公众”也不都是“隐患公众”,也可能是对该组织不了解的盲目公众。比如,偶然选择了某商品的顾客,如果企业利用传播手段让这些顾客认识到该商品的优点,那么这些潜在的公众就会成为稳定的顺意公众。 3.知晓公众 知晓公众是指那些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还没有付诸实际行动的公众,他们是潜在公众的逻辑发展结果。这类公众了解更多的真实信息,内心惶惶,心急如焚。针对知晓公众,社会组织必须本着“公众必须被告知”的原则,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实事求是的态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缓和化解危机,赢得公众对组织的信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处理“水门事件”时,由于没有正视知晓公众的要求,从而失去了控制舆论的态势,导致被迫辞职。相反,如果潜在公众到知晓公众的转化对组织有利,比如能够形成更加壮大的顾客队伍,就应因势利导、积极地加以促成。 4.行动公众 行动公众是指那些不仅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而且已经采取实际行动的公众。这类公众是由知晓公众发展而来的,是公众发展的*后阶段。在这个阶段,公众已不仅仅表达意见,而是采取实际行动,对组织构成压力,迫使组织必须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时公共关系工作就不仅仅是引导的问题,而是必须采取更为积极的公共关系活动,使顺意公众更为满意、逆意公众得到安抚。 ……
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第二版) 作者简介
朱崇娴,教授,河南大学毕业。多年来从事公共关系、应用写作、大学语文、演讲与口才、公关礼仪、基础写作等课程的教学实践。主要研究领域:公共关系、应用写作。主要研究成果:近年来,共出版教材9部,其中主编6部,发表了论文21篇,一级核心期刊两篇,核心期刊8篇。先后主持和参与了省厅级教研科研课题十余项。独立主编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被评为2008年国家精品教材。获奖:2009年河南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2010年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财专教学名师。 范恪劫,教授,文学硕士,河南写作学会理事。先后主持河南省社科规划办、河南省软科学、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省级课题6项;主编《大学实用写作》《应用文写作》《公共关系与礼仪》《财经应用写作》等专著、教材9部;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范昕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电视传媒形态及产业研究方向)。2014年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联合培养。参与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北京与全国重点省市文创产业政策体系与发展环境比较研究”、“首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活动评估”等课题的研究工作。研究兴趣包括政治传播、舆论与公共关系、媒体商业模式创新等。
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