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学生读本

首页 > 图书 > 教材教辅/2020-10-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傅雷家书:学生读本

傅雷家书:学生读本

作者:傅雷[等]著

开 本:23cm

书号ISBN:9787544767897

定价:

出版时间:2020-01-01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傅雷家书:学生读本 本书特色

本书为1954年—1966年间傅雷夫妇与儿子傅聪、傅敏往来家书178通,其中有73通家书没有进入公版。
辑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本书为1954年—1966年间傅雷夫妇与儿子傅聪、傅敏往来家书178通,其中有73通家书没有进入公版。
辑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本书由傅雷家人编选,完整体现了“部编本?名著导读”的教学要求,其要点有三:一是适应“选择性阅读”的随意性,二是提供“书信体范文”的多样性,三是享受“整本书阅读”的愉悦性,详见本书《出版说明》和《编后记》。阅读本书,我们有两点建议:*,中学生打开本书时,可以先阅读傅氏兄弟学生时代所写的家信,以参照自己目前的水平和位置,找到合适的角度阅读傅雷家信,进而养成与父母日常交流的习惯。第二,傅聪学生时代与父母和弟弟的通信内容,主要集中在音乐和钢琴方面,因为这是傅聪做功课的所学专业。我们在阅读这些内容时则要开阔视野,延伸到自己的学业范围和日常生活,亲身感受,深刻理解,从而寻找与父母沟通的更多话题。读傅雷夫妇,如遇严父慈母;读傅氏兄弟,如见良师益友。配合本书赠送的“导读导练”,可以近距离接受名师对阅读和写作的指导,全面提升对《傅雷家书》的理解。其中的“读”和“练”,既有很强的实用性,更有潜移默化的指导意义。

傅雷家书:学生读本 内容简介

1. 部编版教材规定阅读材料,傅雷家人授权仅有版本,附赠64P教授级名师导读导练;
2. 全新版本,收录全时段(1954—1966)傅雷父子通信178通,有73通没有进入公版,体量超过其他任何选本,更全、更精,适合学生阅读;
3. 傅聪、傅敏回信为版权内容,其他版本都无收录。根据部编版教材八下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的写作主题《两地书,父子情》,如不同时阅读傅聪、傅敏的回信,便无法感受两辈人双向交流的情谊,无法完成教材的写作任务;
4. 同时收录版权内容:楼适夷代序、金圣华译傅雷致儿媳弥拉外文家信、傅雷一家大量珍贵图片

傅雷家书:学生读本 目录

代序 读家书,想傅雷 楼适夷 傅雷家人往来家信
一九五四年(40通)
一九五五年(30通) 
一九五六年(25通) 
一九五七年(13通) 
一九五八年(05通) 
一九五九年(01通) 
一九六○年(13通) 
一九六一年(19通) 
一九六二年(09通) 
一九六三年(06通) 
一九六四年(04通) 
一九六五年(08通) 
一九六六年(03通) 
附录 致友人成家榴 傅 雷 
编后记 傅 敏 

傅雷家书:学生读本 作者简介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形成享誉译坛的傅译特色。主要翻译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丹纳、服尔德、梅里美等法国名家名作,尤以《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艺术哲学》等译作最为著名,计三十四部,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一百余万言的文学、美术、音乐等著述收录于《傅雷文集》。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身后由次子傅敏选编出版的《傅雷家书》,则是他性情中的文字,不经意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文革”后的新读者,大多通过家书才认识傅雷,甚至把书信家傅雷置于翻译家傅雷之上。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中小学教辅 中小学阅读 新课标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