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首页 > 图书 > 教材教辅/2020-10-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作者:任世江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303196364

定价:

出版时间:2018-01-06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本书特色

本书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现行高中多版本教科书内容为参照,以课程内容选择研究为主线,以教学设计建议为辅线,从课程的视野而不是局限于教科书的范畴,从历史学科逻辑和高中生学习心理逻辑相结合的现代课程论视角,深入解析必修课程的专题内容。该书结合学术研究成果,秉持公民人文素养教育理念,坚守“求真、求实和创新”的底线,严格依据已经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全面梳理、深入探究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内容,着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及同步学习和高考备考的**参考书。本书读者对象主要针对中学历史教师、师范院校历史专业学生和高中生,学有余力也可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内容简介

结合学术研究,解析课程内容;梳理中外联系,拓展教学视野;提升专业素质,落实课程理念。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目录

目录引言必修课程专题结构简析**编 必修Ⅰ课程内容解析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朝政治制度的创新3.唐宋政治制度的演进4明清强化君主专制及其社会影响专题二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城邦2.雅典的民主政治3.罗马法精神与罗马的司法实践专题三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议会主权的确立与民主化改革2.美国1787年宪法与联邦制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与德国君主立宪制专题四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1.鸦片战争2.太平天国运动3.中日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4.辛亥革命专题五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俄国革命与中国革命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俄国革命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国民革命与国共十年对峙5.全民族抗日战争专题六 两极格局下的中国内战与新中国的政治建构1.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2.中国的内战3.新中国政治建构与外交4“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专题七 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与中国1.苏联解体与美国的国际战略2.中国、俄罗斯、日本第二编 必修Ⅱ课程内容解析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3.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4.重农抑商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两次工业革命1.新航路的开辟2.欧洲殖民者的掠夺与争夺3.**次工业革命4.第二次工业革命专题三 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化1.欧风美雨催生下的民族工业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崩溃3.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四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发展3.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专题五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挫折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3.近60年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及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专题七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倾向3.经济全球化趋势第三编 必修Ⅲ课程内容解析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中的儒学2.汉代儒学3.宋明理学及其世俗化4.明末清初儒家学者的思考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2.中国的书画和戏曲3.从古典文学中看历史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2.新文化运动3.新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与科技成就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2.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3.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成就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1.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内涵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弘扬的人文主义3.启蒙运动倡导的理性自由专题七 近代以来西方科技领先的历史1.近代物理学革命的社会意义2.探索生命的起源3.蒸汽机、电气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专题八 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的多元化附录专家对本书的好评后记再版谨记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相关资料

这本书结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对教学内容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学术背景,介绍了史学研究的成果,非常具有启发性地提出了一些教学设计建议,为教师提高学术素养打开了一道便捷之门,为进一步深入钻研历史和教学问题找到了循序渐进的路径。无论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北京市特级历史教师 李晓风这不是一部令人望而生厌的历史课程专著,亦非高深莫测的历史专业著述。它是一部在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方面的一部有新意和深意,有视野和联想的精品之作;是一部引路入境、掘井及泉、柳暗花明的智慧之作。因为,它连通了历史课程与历史教材之间的沟壑,连接了历史问题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裂痕,连贯了学术研究与课程开发之间的落差。世江先生精准捕捉到了历史课程中相关问题的关键点,切入了教师知识结构中的生长点,把握了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之间的逻辑点。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精心解读;点到为止、画龙点睛的企划建议;博约有度、便于检索的书目推荐,必将对我们这些经年耕耘在三尺讲台上的历史教师带来新的思考和新的灵感。 ——上海市特级历史教师 李惠军本书保持着任教授作文的一贯风格,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身,既有对课标、课程和教材的透彻理解,又有对史学研究成果的准确把握,在把史学成果的学术价值转变成历史教育价值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是一部含金量高的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的指导用书。本书对提升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对提升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将会产生长时段的、持续的积极影响。——江西省中学历史特级教师 周明学这是一部从历史学科逻辑和高中生历史学习心理逻辑相结合的现代课程论视角,深入研究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内容的力作。作者秉持历史课程的公民人文素养教育理念,坚守历史课程内容“求真、求实和创新”的底线,以课标的“内容标准”要求为依据,以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兴趣倾向和思维能力为基础,以现行高中多版本教科书内容为参照,以当代史学研究重大成果为牵引,以课程内容选择研究为主线,以教学设计建议为辅线,逻辑清晰而又主次分明,语言平实、简洁、准确而不故弄高深,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全书处处体现了作者“课程内容选择是教师教学创新的起点”这一著述宗旨。 ——河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范红军从课程的视野而不是局限于教科书的范畴来理解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深入人心。课程意味着学科资源、专业素养和教育观念。本书帮助你从宏观的层面来理解课程内容;它提供了新颖的历史认识思路,帮助你从独特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历经岁月沉淀的人文感言,帮助你从大教育的境界来审视历史教学。这是任世江教授潜心钻研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心血之作。既总结了他10年的研究成果,也为新一轮的改革开启了一扇窗户。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中小学教辅 教师用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