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

首页 > 图书 > 教材教辅/2020-10-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

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

作者:王崧舟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44494892

定价:

出版时间:2019-10-01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 本书特色

教学是一门艺术,怎样才能升堂入室?

教学效率低、抓不住重点、不小心上成思想品德课、把握不了课程意图,你需要“全景地图”,需要专家的锦囊。

语文教学名家、□□教师王崧舟新作,

帮助你深度理解教学,突破教学困境,创造自己的精彩课堂。

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 内容简介

本书是语文教学名家、特级教师王崧舟关于语文教学的全新力作。书中五讲内容包括: 语文教师如何分析课堂学情 ; 语文教师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 语文教师如何处理课堂节奏 ; 语文教师如何改进“课堂理答” ; 语文教师如何提升课堂境界。

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 前言

自 序

语文课,不过如此。

《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与《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要说明的就是这个意思。

先说《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这本书讲的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加工。

根据我的经验,语文教学的□难处也是□具魅力处,恰在于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十位名师上《秋天》(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册□□课),没有两位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完全相同的,尽管他们面对的是完全相同的课文、完全相同的插图、完全相同的课中提示和课后练习。

语文教学内容完全相同,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但这并不是说教学内容可以随意选择,随便加工,随心处置。我认为语文教学内容可以用图表示。

核心圈的内容,应该是确定的。教师的资历、教学能力、教学风格可以不同,但无论谁来上语文课,核心圈的教学内容必须相同。核心圈的教学内容往往承载着一篇课文的核心语文价值,它是由文本的语文因素、课后的练习取向、单元的训练重点、学段的目标内容、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综合决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是相对的。

辐射圈的内容,应该是可以选择的。一个文本所蕴藏的语文因素往往是丰富而多元的,除了核心圈的内容是统一的、确定的,其余的语文因素都属于辐射圈中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侧重。其选择和侧重的标准,同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教师个人的风格偏好、班级学生的语文兴趣、课程改革的多元取向、学校文化的柔性□□、社会风尚的潜在影响等。同时,核心圈的内容与辐射圈的内容也会形成某种交互作用。

外围圈的内容,应该是教师个体创生的。它跟教材文本之间虽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往往是间接的、微弱的、隐性的、松散的。核心圈和辐射圈的教学内容,都直接来自文本本身固有的语文因素,譬如,文本独特的表达形式、文本□□的审美意象、文本□□的人文精神、文本□□的艺术风格、文本独到的修辞手段、文本独立的思维方法、文本独出心裁的思想见地等。而外围圈的教学内容,则不是文本本身所固有的。它更像是一种超文本链接,信息源都来自文本以外。

完整的语文教学内容,应该由核心圈、辐射圈和外围圈共同构成,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是并列的、并重的。理想的语文教学内容,应该以核心圈为主体,并通过对辐射圈和外围圈的选择与加工,呈现一种秩序和混沌相兼容的内容谱系。它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底线与超逸的兼容、确定与可能的结合。

这就是“美在此处”的内涵所在。

就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而言,应该是“五方会谈”的结果。所谓“五方”,即指文本、作者、教师、学生、编者,缺一方都不可能产生适切的教学内容。

文本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底色。核心圈的教学内容通常来自文本□有价值的语文因素,辐射圈的教学内容往往反映文本所承载的多元语文因素,即便是外围圈的教学内容,也跟文本存在各种或隐或显、或强或弱的联系。

作者则是教学内容的背景。虽然作者并不直接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但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作者的创作背景、人生经历、人格特质等,都可能成为我们选择文本语文因素、判断语文价值的参照。

教师理所当然地扮演教学内容创生者的角色。教学内容的□初发现者、□终加工者、□佳统整者、□高组织者,非教师莫属。文本也罢,作者也罢,提供的只是教学内容的加工素材——教材内容;学生呢,提供了教学内容的加工逻辑——认知特征;编者呢,则提供了教学内容的加工体制——课程意图。能将四方汇总并创生为适切的教学内容的,只有教师。

学生决定了教学内容的□近发展区。学生的学情基础,是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学生的认知潜能,是教学内容的逻辑终点。在起点和终点之间,就是教学内容的有效区间——□近发展区。摸清起点、设定终点的,却不是学生,而是教师。

编者提供了教学内容的课程依据。为什么选择这个文本而不是那个文本?为什么设定这个单元主题而不是那个单元主题?为什么将这些文本编为一组而不是将那些文本编为一组?为什么这些文本安排在这个学段而不是那个学段?……这些问题背后的意图都指涉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但在教学内容的加工过程中,遵循这些依据的不是编者,而是教师。

这就是“美在此处”的外延所现。

“美”者,语文教学内容也;“在此处”,语文教学内容的“发现与确认”也。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中小学教辅 教师用书

在线阅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