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7辑

首页 > 图书 > 教材教辅/2020-10-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7辑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7辑

作者:丁钢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4191441

定价:

出版时间:2014-12-01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7辑 内容简介

  《国际性中国教育研究集刊·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7辑)》加强国内外学者在中国教育发展和国际关系、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多方面领域的研究交流与对话,提供一个对话的中介和共享的学术平台,从不同的角度、以多元的话语方式来观察中国教育。提升中国教育与全球教育发展之间的必要张力,拓展中国教育在全球教育发展中的空间和作用。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7辑 目录

学术研究与交流
“文艺复兴”一代的文化重建与课程改革行动——以胡适、钱穆为中心的叙事研究
研究报告与评论
城镇化背景下DC民族自治乡小学并校研究
专题研究与讨论
乡村教育观念的另一种“传统”——苏北M村的民族志研究
研究型大学女海归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
教学个性形成: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个人生活史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7辑 节选

  《国际性中国教育研究集刊·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7辑)》:    尽管胡适只关心钱穆把老子移后,破坏了他当初建立的典范体系,但终究连尚未出版的诸子系年,胡适也知道了,且钱穆已成为座上客。然而钱穆却只顾辩护——他确如其本人所言,是“书生不习世故”,已有两次机会,也不知如何变通人情。其实,钱穆还有机会。丁文江弟弟在钱穆班上,需要补考,胡适去信请求免考。钱穆回复“可免补考”,却提出想让胡适为《先秦诸子系年》“赐以一序,并为介绍于北平学术机关为之刊印”(钱穆,1998a:191—192),又像当初在苏州中学时那样有些急切唐突。胡适没给钱穆作序,钱穆因此更易产生隔膜与误解。胡适看到《汉刘向歆父子年谱》时油然而生的好感也未能发挥出积极作用。  说不清该由谁负责。总之,来燕京后,此前对顶层人际缺乏了解的钱穆感受相当不好,除偶尔遇到可聊的顾颉刚、郭绍虞外,几无顺心之事,连课卷批得严一点,都有人来干预,且校内“主事者”也不无嘲讽地说其不懂“私情”。钱穆甚至觉得,“教大学有时感到不如教中学,教中学又有时感到不如教小学”。因为感觉不好,钱穆对顾颉刚说打算辞职不做。当时同样被复杂人际关系搞得焦头烂额的顾颉刚都没空“加一挽留语”,“亦不问所以”,只打包票式地对钱穆说,“此下北大清华当来争聘,君且归,到时再自行决定”(钱穆,1998a:157—158)。  暑假一到,钱穆便离京返乡。一年下来,除发表了一篇一夜成名的文章外并无多少教学收获。当然,钱穆对燕京本来也无知觉,只是由于顾颉刚太热心,才有此一遭。顾颉刚对钱穆的事确实非常热心。  ……

中国<a href=http://www.00-edu.com/edu-info-438-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教育</a>:研究与评论-第17辑

中小学教辅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