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考满分作文

首页 > 图书 > 教材教辅/2020-10-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0中考满分作文

2010中考满分作文

作者:麦坚

开 本:16

书号ISBN:9787510025655

定价:

出版时间:2010-10-01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中考满分作文 相关资料

2010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命题观察古人云:“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识器”,面对近几年来各地中考作文,只有对它的作文题型与选材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并把握其特点,才能明了2010年中考作文命题规律,也才能为来年考生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经验。在这样的思路下,笔者在第一时间搜集到134道中考作文题目,进行了认真分析。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中考作文近几年来的命题走向:命题特征2006年—2010年中考作文命题走向趁势题型 2007年(125道) 2008年(116道) 2009年(101道) 2010年(134道)全命题作文 10.4%(13道) 31%(36道) 43.5%(44道) 45.5%(61道)半命题作文 16.8%(21道) 29.3%(34道) 18.8%(19道) 23.1%(31道)话题作文 19.2%(24道) 9.4%(11道) 9.9%(10道) 0.67%(9道)选题作文 46.4%(58道) 24.1%(28道) 21.7%(22道) 12.7%(17道)材料作文 7.2%(9道) 6%(7道) 5.9%(6道) 11.9%(16道)1.命题作文与半命题作文占据主导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006年—2009年四年时间里,中考作文命题的变化是非常大的。前两年,第一层次的一直是话题作文和选题作文,这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等精神,命题者在试题的开放性方面做了精心的选择。而全命题、半命题和材料作文由于有比较强的限制,而处于第二层次。不过,从2008年开始,全命题、选题和半命题作文的趋势有所提升,特别是全命题作文提升幅度最大,今年的比例为45.5%,几乎占了一半。这一方面体现了中考作为考查选拔的功能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在一定的限制范围性,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全命题作文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命题方式,如直接给出标题和写作要求,而没有其他的导语,这已成为一些地区的首选,如北京卷“凝聚”、上海卷“黑板上的记忆”、广州卷“奖励自己”、广东江门卷“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浙江舟山卷“少年不知愁滋味”、四川内江卷“远方”、山东济宁卷“我的初中生活”,还有安徽芜湖、江苏南京、南通、无锡、盐城、泰州、苏州,湖北荆门、黄石等地,增幅可谓相当大。全命题作文还有一种展开形式,即是“材料+标题”,从今年来看,有义乌、温州、杭州、扬州、福州、枣庄等地。这样的新情况,既说明命题者尽量选取表意明确、指向具体的全命题,也希望考生增强审题和打开思维的能力。在备战全命题作文时,一定要注意应对这种新挑战。而半命题作文命题形式,是近年来中考作文备考的重点,它的作用从上表中得到,它一路上升,在2008年几乎与全命题基本持平。半命题作文因其介于话题作文与全命题作文之间,既有所限制又不失其灵活,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给学生适当的选择余地。在前几年,半命题一般还是直接给出一个标题和要求,而从去年开始,特别是在今年,“材料+半命题”的形式得到许多地区的认同,今年占据到了23.1%的位置。如浙江宁波“一个 的微笑”、安徽统考卷“不会变的是 ”、山东临沂卷“不该丢失的 ”、湖南怀化卷“那曾感动我的 ”等等。“材料+半命题”作文形式比较成熟的出现,既有利于考生个性的发展,又能较好地避免猜题、押题,还便于教师客观地有效的评分,所以明年这一题型仍然是备考的重点。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全命题及半命题作文占据中考作文这一平台的时候,它固守了其在命题上的限制性,在避免学生套用故事、模仿范文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又用提示语等形式使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引领学生打开写作思路、拓展思维空间,从而降低了审题的门槛,给学生以适当的写作的自由度。相信在今后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中,这两种命题形式还会受到命题者的青睐。2.话题作文进入低潮话题作文从它开始出现的时候,由于它能快速地打开学生的思路,有助于打开学生的创作思维,得到大家的认同,事实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不足随着时间而暴露无遗,套作、宿构让它倍受指责。从上表中看出,话题作文一路走入低谷,从2007年的19.2%一路下滑,到2010年,它所占的比例更是降到最低点,只占同类命题的0.67%。那么,对于以后的考生来说,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3.材料作文出现新的动向过去的材料作文,一般需要考生根据材料的一个角度进行写作,往往增加了考生的审题难度,而且对评分的标准也有一定的影响,如何做到平衡?命题者发挥了材料作文的优势。过去一般是几则材料,同时告知写作话题。而今年的材料作文命题,一般都是一则,最多是二则材料,然后告之要求。如今年湖北武汉卷,首先,叙述了一则小橡树与苹果树之间的对话,然后,提示“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些什么呢?小橡树的经历应该能引发你一些思考”,给出再限制“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这缩小了审题的难度和写作的范围,给予了考生明确的指向。这种题型,同样需要注意。另外,材料作文在今年有了一定的上升,从2007年的7.2%,一直到今年的11.9%,这一变化动向同样需要考生注意。内容分析中考作文的考查内容一直是我们探讨的重点,它的命题范围也一直是我们的写作指挥棒。从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来看,特别是今年各地命题内容来看,在内容上,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的生活空间、反思自我的成长历程在笔者统计的2010年134道题目中,含第一人称“我”“他”“你”或“我们”“他们”“你们”的试题有34道,占45.6﹪,这是前所未有的。如“我做主”“让我悄悄地告诉你”“叫我如何不想她(他、它)”“因你而快乐”“为你而担忧” “那一天,我 了”“ 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我多想 ”“ 你的 ,让我记住了你” “那曾感动我的 ” “奖励自己” “心中有话对你说”“我身边的 ” “请让我 ” “我心中的 ”“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智慧伴我成长”等,这些试题给初中作文教学以很好的导向:写作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非培养作家,学生日常的写作能将自己生活空间中富有情趣或是对自己的成长有借鉴价值的事件记录清晰、描述具体就达到了初中学段学生的写作要求。如果学生能坚持将成长历程中让自己“铭记”的“一天”——记录下来,他的人生将是充满智慧、充满诗意的言语人生,也就自然地实现了作文教学的目的。2.在命题中体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身边的热点话题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要关注社会,对社会问题能有自己的判断与评析,关注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初中阶段正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通过写作表现思想变化的轨迹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浙江宁波卷的图画作文,就是对地震废墟中一个坚强的微笑、病床上一个乐观的微笑、夕阳下一个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的四幅图片的感悟,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另外,重庆卷“因为有了期盼”、南宁卷“礼物”、河南卷“我身边的 ”等,同样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对身边的热点事件要关注。我们在备考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大问题”采取“小视角”的方法去切入,尽量做到“大题小作”,切忌假话、大话、空话。要把这类文章写到实处很不容易,所以平时一定要练。诸如“端午的味道”“寸草心”等题目,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视角与方法切入。3.题目的开放性与文体的限制性有机结合今年的作文命题有许多地区在文体上有了限制性。如山东青岛卷“ 使我久久不能忘怀”,虽然是半命题作文,也有审题的障碍,给学生写作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但在写作要求中明确指出“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黄冈卷同样是半命题作文,同样要求“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宜昌卷以“美丽的智慧”为题,同样是“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长沙卷“文体限于记叙文或议论文”等,从今年的作文文体限制上看,主要是对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写作要求。可见,在平时的教学上,要着重培养和锻炼考生的写作基本功。 北京卷【作文原题】凝聚亲情才会有幸福的家庭,凝聚友情才会有温馨的集体,凝聚爱心才会有和谐的社会,凝聚智慧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实现理想……请以“凝聚”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分)【命题解读】北京卷作文命题形式近几年来一直在探索,半命题、全命题作文交替使用。今年的“凝聚”简洁而温馨,是引导学生关注集体的力量、积小成多的力量、聚散成塔的力量、一点一滴积累的成果等。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少与多的关系、一次次付出与最终的结果之间的关系等。既可以指向个人一生中方方面面的凝聚,也可以指向集体与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凝聚,引导学生关注团体,关注由人与人共同组成的社会,关注由人与动物、与自然共同组成的地球。视角可小可大、可远可近,是一个学生一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的好文题。“凝聚”一词可以理解为“团结”“吸取”“融合”“包容”“聚集”等,“凝聚”是一种量的积累过程,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实指意义比如我们可以说我们六十个人凝聚成了我们的班集体,可以说许多条小溪流凝聚成了广阔无垠的大海,可以说许多小沙粒凝聚成了松软而奇美的海滩。虚指意义比如我们敬爱的老师们一点一滴的心血凝聚成了我们中考的优异成绩,再比如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凝聚了太多中国人的努力与拼搏。立意可浅可深,可实可虚。“凝聚”这一文题可以指向我们生活的任何领域。一、指向家庭,是父母的关爱、子女的懂事凝聚成了家庭的幸福;二、指向校园,是老师的慈爱、同学间的友爱,凝聚成了师生的温馨;三、指向社会,是灾难面前一份份爱心,凝聚成了中华的力量;四、指向自然,是一片云、一座山、一道水凝聚成了美丽的大自然;五、指向人生,是一次次努力与奋斗凝聚成了颁奖台上的微笑;六、指向历史,是一次次朝代的更替,凝聚成了成功的秘籍与为人处事的哲学。这些方面仅作为抛砖引玉,选材的角度还有许多,只要你思路打开,素材可以说是处处皆是。【满分佳作】凝聚北京考生夏天的傍晚,一位爸爸带着六岁的儿子漫步在沙滩上,凉爽的海风轻轻吹着,孩子欢快地奔跑起来。细细的沙粒钻进了孩子的脚趾头缝里,孩子咯咯地笑起来,对爸爸说:“爸爸!沙子真软啊!像水一样。”爸爸捡了个矿泉水瓶子,递给儿子说:“孩子,装上点沙子,回家爸爸给你变魔术。”“变魔术?太棒了!我要刘谦不要流感!”孩子叫喊着,一边兴奋地忙着往瓶子里装沙子,一会儿就装了满满一瓶,然后就催着爸爸快回家。回家的路上路过一个建筑工地,爸爸从一个废弃的水泥袋里找到一点水泥,小心地用纸包好装进口袋里。儿子好奇地问:“你弄这些东西干啥?”爸爸神秘地说:“这是我变魔术的道具。”回到家,儿子着急地央求爸爸快变魔术,爸爸却卖起了关子:“你先去倒一碗水过来。”一会儿功夫儿子就乐颠颠地端来一碗水。爸爸说:“把你的沙子倒些在碗里面。”儿子连忙照着做了。爸爸又拿出口袋里的水泥包,打开来说:“你摸摸这东西软不软?”儿子用手捏起一点拈了拈说:“恩,像面粉一样软。”爸爸又问:“你刚才在沙滩上说沙子像什么来着?”“水啊,像水一样软。”爸爸说:“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请你把这两样柔软的东西都倒进水里面,然后用筷子搅拌均匀。”儿子照着做了,然后问:“接下来干什么呢?”爸爸神秘地说:“接下来去睡觉,奇迹会在明天你醒来的时候发生。”第二天早上,儿子早早起来就去看那只碗,惊讶地喊到:“天啊!它们都粘到一块了,太坚硬了!”爸爸说:“为什么三种软软的东西混合到一起就变硬了呢?因为它们发生了变化,这叫做凝聚。就好比我们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是如果几个人团结起来,就是‘众’人,力量就大了。”儿子似懂非懂地喃喃地说:“凝聚,力量就大了……”爸爸欣慰地笑了,他知道他给儿子上了极重要的人生一课。【阅卷简批】文章开头一段景物描写极有特色,后文描写了一对父子在沙滩美景的衬托下的对话画面,徐徐展开,如伴溪而行,又如与童逗趣。作文故事性较强,极易抓住读者眼球,读罢悟出人生大道理——凝聚就是力量。作文结构安排紧凑,叙事有条不紊,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描写、叙事、抒情、明理循序渐进,最终突出主题,照应题目。【发展等级】本文作者能够把一桩平常的父子游玩描写得如此感人,平淡之中见新奇,简单之中露匠心。这种描写手法的巧妙运用,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开始一段的景物描写,让读者豁然开朗,接下来的小故事有悬念、有内涵、有魅力,为最后亮出主题做好铺垫。“变魔术?太棒了!我要刘谦不要流感!”一句广告语的插入,为文章大增活力。【满分佳作】凝聚北京考生“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毕业晚会上,老班含泪诵了这首词。泪光朦胧了我们双眼,此时此刻有多少别情凝聚于心啊!曾记否?那绿肥红瘦。灯光下一缕银丝是那样醒目,我们知道那凝聚了您的多少心血。窗外修竹身影婆娑,她应该记得吧?您是比太阳起得早的人,当第一缕晨辉照进校园,您已经在教室等着我们。当繁星缀满天空,您又伴着星光上路。是晨辉、是星光染白您的双鬓,是我们劳累了您的身心。当我们将要走向考场时,校园里恰好芳草萋萋;当我们向您说声珍重,枝头落红已化春泥。我们记得,是化作春泥的落红,让那芳草萋萋。曾记否?那灯火阑珊人未眠。明亮的灯光照着四壁,我们知道这灯光中凝聚着太阳的事业。每当我们看到这温馨的灯光,心中便有丝丝暖意流遍全身。这灯光如同妈妈的眼睛在深切地凝视。教室的门轻轻打开了,教室里响起了您春风般的话语,“真不听话,看,都几点了,赶快去休息!明天还要上课呢!”同学们都不舍得起身,走出教室。“啪!”宿舍的灯熄了,走廊响起轻轻的脚步声。我们知道当我们都进入梦乡时,您一定是今夜无眠,第二天那精彩的课堂就是您昨夜辛勤耕耘的见证。夜色蒙蒙,灯火阑珊,今夜我们注定无眠。曾记否?那雨急风骤。刚才还骄阳如火,可老天骤然翻脸。一阵狂风过后,好像把下午刮没了,一下仿佛到了黑夜,教室里亮起了灯。雨随着风来了,虽不密集,却很大,打在窗上,啪啪响。“千万别来,老师!您不来上课,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了!”我们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着。门开了。您走了进来,用灰头土脸来形容您一点不为过。头发再不是平时的顺滑,变得七扭八拧。身上一层灰土,有的地方落上了雨,泥泞一片。您知道吗?我们当时都想哭。可您却没事人一样,一挥手,“上课”,管它雨急风聚,教室内只有您朗朗的话语。……所有的那些往事呀,我们怎会忘记?我们知道,这些点滴里面凝聚了您对我们无私的爱呀!“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泪光中您深情地朗读。我们知道,三年的师生情,全凝聚在这首词中。【阅卷简批】开头描绘了毕业晚会的情景,渲染了难舍难分的气氛;紧接着,以“曾记否”串连全文,三个片段、三种情形、三年往事,件件流溢离别泪,桩桩凝聚师生情。语言如诗,句句含情,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底何等深厚。作者思路清晰,选取“绿肥红瘦”“ 灯火阑珊”“ 雨急风骤”极富有代表性的三个方面刻画主题,匠心独运。【发展等级】文章之首以老师诵词开端:“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使读者也融于离别情景之中;文章最后仍以老师读诗收尾:“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不由得让人动情流泪。这种特意安排的首尾呼应,使得师生情贯穿全文。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中小学教辅 中考 语文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