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

首页 > 图书 > 教材教辅/2020-10-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初中生物-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

初中生物-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

作者:吴松年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4138309

定价:

出版时间:2007-09-01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初中生物-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 本书特色

新课程有效教学
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

初中生物-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 节选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满腔的工
作热情,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在教学**线把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
合,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出发点,解读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追求课堂教学实效,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实践经验。本丛书正是在此基础上,汇集了北京地区
优秀骨干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疑难问题在操作性层面
上给予了解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借鉴价值,是提高一线教师学科素养和教
学素质的优质教学资料。
    本丛书从课堂教学操作性层面上,紧紧抓住教学疑难问题,聚焦于备课、
讲解、设问、导入等常规教学环节和教学功力中的难点、重点及创新点,并把
优化教学过程、追求教学实效作为解决疑难问题的中心目标和出发点,从教学
艺术的高度解决疑难问题。丛书的编著者们在解读新课程教学疑难问题的过程
中,理解和运用了素质教育的理念,解读和完善了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提
高了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素质,是对素质教育理念转化为优质教学实践的有
益尝试。本丛书是教师自修教学艺术和校本进修的优质读本。
    本丛书的作者不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且具有骨干教师的鲜明引领作
用。他们解读的教学疑难问题,不仅具有操作性、实践性,而且具有典型教学
个案的普遍价值。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创新,创造优质课例,并在
此过程中解读所遇到的疑难问题,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方法。本书所涉及的教学
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解决策略又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因此,此丛书对于一
线教师极具参考价值,可辅助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的智慧和灵感,创造优质
课堂。
    《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丛书编委会
    2007年8月于北京24.如何设问以开启学生思维?
    ——以讲解中的结构为例
疑难问题
    近年来,很多教师都在进行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学生被动接
受知识的“一言堂”式教学很难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要求,而设疑问难,
留白反思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教学中,“问题性”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
开启学生思维的手段。但有些教师对设问教学的认识有一定误区。从头问到
尾、盲目地没有计划、没有梯度地问,反而会阻碍学生的主动参与,限制学生
的思维活动及相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那到底应该怎样设问才能达到开启学生
的思维呢?   
解决策略
    设问应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才谈得上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问题的提出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是学生思考的依托,答案过于简单、学生几乎不
用思考就能脱口答出,或是答案过于复杂,学生绞尽脑汁也无法得出结论,就
失去了设问的价值。要让学生经历一定的思考过程后,能够获得答案。
    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情境或与经验有关联
    例如,在讲到中耳的结构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时候,德国飞行员一开始在战斗力上明显高于英、美飞行员,他们在快速升
空或俯冲时,有很好的方向感和判断力。后来在对德国俘虏的检查中,发现德
国飞行员的两侧鼓膜上各有一个规则的小孔,肯定是人为手术造成的。这一结
论得到了证实,当时很多德国飞行员都接受了在鼓膜上做穿孔的小手术。难道
说这个手术和德国飞行员的战斗力有什么关系吗?当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变
得很强烈的时候,便开始讲解鼓膜、鼓室、咽鼓管的结构和功能。接着,让学
生捏着鼻子试着吞咽一次,描述自己的感觉。很多学生都感到耳内有点别扭
(放开鼻子再吞咽一次就恢复正常了),从而理解了咽鼓管使鼓室和咽相通。
这一步,情境设疑在前,知识讲解在中,学生体验在后,学生带着疑问听讲、
思考、感受,设问有效。
    当然,示例中的设问是直接以语言的形式将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也
可以出示一幅图画、演示一个实验、播放一段视频课件,使学生对演示的内容
提出疑问,或故意造成一个明显的错误,让学生分析其荒谬之处,这都是有效
的、具有情境的设问方法。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创设质疑情
境、想象情境、实验情境、交流情境等。
    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梯度
    接上面那个例子,进一步问有没有同学在别的地方体验过类似的感受。一些
学生会提到坐电梯、飞机、缆车的时候会有类似感觉。接着教师可深一个层次提
问,例如,那么这几种情况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学生经过简单分析就可以总结出
无论是坐电梯、缆车,还是坐飞机,都在短时间内有高度上的明显改变。*后回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中小学教辅 教师用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