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作阅读全解.初中八年级

首页 > 图书 > 教材教辅/2020-10-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名家名作阅读全解.初中八年级

名家名作阅读全解.初中八年级

作者:《名家名作阅读全解》编委会 编

开 本:

书号ISBN:9787530313800

定价:

出版时间:2008-01-01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堂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作品介绍
本文作者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这适之,安徽绩溪人。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1962年在台湾病逝。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的积极倡导者,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本文写于1930年,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段回忆。胡适的母亲冯顺第(1873—1918),是绩溪县中屯人,是家中**个女儿。贫困的生活使冯顺第学会上侍父母,下扶弟妹,手脚勤快,为人贤惠。16岁那年,成了胡传(胡适的父亲)的填房。第三年冬天生下了胡适。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胡传病死在厦门任上。虚岁23的冯顺第带着小胡适在胡家“一少年做后母,周旋于诸子诸妇之间”,度过了23年漫长而痛苦的寡居生活。这一切在胡适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初、*深的回忆。
  名作分析
文章记叙的是作者中年时回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经历,表现母亲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宽容隐忍、仁慈温和而又很有刚气的优秀品质,突出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与敬爱之情。全文语言质朴、真切,毫无夸饰之辞,仿佛是与知心朋友话往事,拉家常,听凭心泉自然流淌。
文章还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用词谦逊,讲究分寸
文章用词谦逊,讲究分寸,体现了作者谦谦君子的风度,如作者在说到自己的“美德”时,极为低调。用了“如果”“学得”“一丝一毫”“一点点”等限制词,体现了谦谦君子风度。具体分析请见“思维魔方”第三题。
  2.行文结构自然流畅
 文章自然流畅的结构特点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比如,作者在文章开头用三段文字写童年的性格特点和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往事,突出表现的是,在九年的孩童生活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交代了这些内容之后,作者笔锋一转,但又水到渠成地把“母亲”推到了文章的中心:“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整篇文章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3.鲜明的艺术技巧
  文章看似平实无华,但细细品读起来,文中还是有艺术技巧可寻的,比如,文中的对比是非常鲜明的,母亲对“我”要求极其严格,而待人又极其宽容;对大哥大嫂二嫂极为和善、忍让,而涉及自己的人格,又非常认真,毫不马虎,等等。

名家名作阅读全解.初中八年级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中小学教辅 八年级 语文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