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十大发明

首页 > 图书 > 科技/2020-05-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三十大发明

中国三十大发明

作者:华觉明,冯立昇 主编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4786259

定价:298.0

出版时间:2017-05-01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先秦,薄刃铜刀出现,刀工发展。《论语》“割不正不食”即是谈刀工要求的。周代,已能据食礼和烹调需要,对牲体作“七体”及“二十一体”的分割。还能将原料切成块、片、丝、丁,或剁成肉酱,已有“胾”(大块肉)、“大脔”(大肉块)、“脍”(肉丝)等名词。
汉魏南北朝时,以刀工、切配为主的“红案”与以面食为主的“白案”分开,刀工更加精进。如脍已能切得如蝉翼一样薄且透明。《齐民要术》记述:“灌肠”用的羊肉末要“细锉”;“白缹肉”之肉要“薄切”。不同菜肴,刀工要求各异。
唐代,出现组合式风景冷盘,对刀工要求极高。《斫鲙书》提到小晃白、大晃白、舞梨花、柳叶缕、对翻蛱蝶等鱼鲙,形状多姿多彩,刀工精妙无比。
元代刀工出现新特点。其一,重视菜肴中原料的雕刻。如宫廷菜“带花羊头”已有雕刻的萝卜花。其二,重视刀工美化处理。如无锡菜 “ 肉羹”是将“膂肉”切荔枝花纹,然后下沸汤“ ”熟的。这种刀法,既美化菜肴又使原料受热面积增大,便于调料渗透,原料中的鲜味也能更多溶解出来。
清代花色菜较多。如 “松鼠鱼”“菊花肉”等,对刀工要求更高。
中式烹调术中的刀工与刀具关系密切。中国菜刀形制多种,用途各异,如有的夹钢方头刀具可前切后剁或前批中切后剁,无论家庭用或菜馆用均十分方便。 西餐中厨刀狭长,以拉割为主,当与西菜形制少变化有关。

中国三十大发明 作者简介

华觉明,著名科学技术史研究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青铜冶铸术、钢铁技术、机械史和技术哲学等,近年来致力于传统工艺研究及保护。著有《中国冶铸史论集》《中国上古金属技术》《中华科技五千年》《中国古代金属技术》。
冯立昇,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外数学史、中国机械史、中国测量学史、中国物理学史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测量史》《中日数学关系史》等。

中国三十大发明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科普读物 其他科普知识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