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与生态

首页 > 图书 > 科技/2020-07-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自然地理与生态

自然地理与生态

作者:赵昭昞 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802097254

定价:78.0

出版时间:2008-09-01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自然地理与生态 内容简介

本书由52篇相关论文整合而成。全书分三部分:**部分为环境,揭示区域环境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和演变的过程;第二部分为资源,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全面评价,并对资源如何开发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两部分都是自然地理基本内容。第三部分是生态,它主要反映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自然灾害等几个方面,并从生态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防治对策和措施。

自然地理与生态 目录


前言
**部分 自然环境的结构与演变
 福建自然环境演变与地理分区
 福建省境内自然地带的划分及其界线问题
 福建地貌基本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福建山地基本特征与发展山区经济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地貌
 从第四纪孢粉组合探讨黄岗山植被的垂直变化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探讨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和作用
 武夷山脉地貌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福州盆地第四纪以来演变的初步研究
 福建永安的冰缘沉积
 植被在自然景观中的标志作用
 福建海域的地质结构和海底地貌
 福建海岸
 福建海岸的升降问题
 琅岐岛的形成和演变
 台湾海峡演变的初步研究
第二部分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合理开发利用福建省自然资源的问题研究
 山海开发与繁荣福建经济
 福建山区要建立立体结构的大农业
 笔谈:我国山区的综合开发和整治
 加强林业建设,进一步发展食用菌生产
 如何扶持贫困县走上长期富裕的道路
 福建海域资源
 福建港口资源开发的初步设想
 开发三都澳刍议
第三部分 生态
 福建自然环境特征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龙岩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环境保护
 福建花岗岩山丘坡面侵蚀的研究
 福建省河田花岗岩水土流失区沟谷的研究
 福建省花岗岩类风化物的特性与建立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
 福建农地水土保持的若干理论性问题
 福建坡地类型划分及其生产意义  
 50年来福建省水土保持理论的进展
 建设水口水电站需考虑的几个问题
 平潭岛的生态环境及发展方向
 平潭县防护林的综合效益
 “铁观音”故乡安溪县考察记
 福建的洪涝灾害
 福建沿海地区洪涝灾害研究
 福建省南靖县1981年9月22日洪水发生的原因剖析
 闽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整治
 九龙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整治方案
 沙溪1994年“5·2”大洪水原因分析
 福州市区高温原因和防御对策 
 要惜土如金——谈谈水土保持
 福建河田盆地水土流失地区用林草措施治理的研究
 河田水土保持再认识
 长汀水土流失四年治理评析
 成片土地开发中的生态问题
 调整全省工业布局加快污染治理步伐
 论福建生态省的建设

自然地理与生态 节选

**部分 自然环境的结构与演变
  福建自然环境演变与地理分区
一、自然环境的演变
现代福建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由内、外力综合作用形成的。
(一)第三纪以前
福建省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属大陆边缘的一个组成部分,东面隔海相望的是台湾岛,台湾岛以东为太平洋板块。在大地构造上,黄汲清将福建划为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一部分;按地质力学观点,则属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一书确定其为地块性质,属于次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华夏台背斜的一部分;早先也有人称为“华夏古陆”。它的基底是前震旦纪变质岩,在闽西北称“建瓯群”,在闽西南称“楼子坝群”,零星地分别出露在建瓯、建阳、邵武及长汀和武平等地。福建东半壁几乎全为深厚的火山岩和侵入岩所覆盖,对其基底情况了解甚少。自元古代(距今约7.3亿年)至中生代末(距今约7000万年前),在福建古地理演变中,曾发生以下巨大变化:
1.多次地壳运动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
*早的地壳运动是距今约8亿年前的晋宁运动,由此形成福建构造的原始形态。晚元古代是地槽发育阶段,地壳振荡频繁,火山活动强烈,形成巨厚的火山复理式沉积。早古生代时,总的趋势是处于海退环境,但地壳仍处振荡中,形成沙泥质复理式沉积。志留纪至奥陶纪末初(距今约4亿年前),由于加里东运动,造成一系列北东东、北东向褶皱和断裂,产生区域变质作用。特别是崇安一石城、政和一大埔断裂变质作用更为强烈,并产生混合岩作用,形成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这一地壳运动奠定福建境内及华南其他地区主要褶皱构造的形态,具有地质上的划时代意义。因此,中外一些地质学家把福建的大地单元定为加里东褶皱带,属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一部分。闽西北地区自加里东运动隆升成陆后,在以后的地质时期,始终处于隆升、剥蚀过程,未受海侵,一般所说“华夏古陆”仅指此一地区而言。
从晚泥盆纪开始,福建进入准地台发展阶段。经过长期风化剥蚀,地面渐趋平缓,进而发生海侵,海水由广东进入福建,到晚石炭一早二叠世,福建西南部和中部处于相对稳定的浅海环境,形成碳酸盐沉积。在二叠纪中,海水屡有进退,成为海陆交互沉积环境,形成福建*重要的含煤碎屑岩系。二叠纪晚期发生海西运动(距今约2.5亿年前),运动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地壳的上升和下降;低洼部分到晚二叠世又接受了海侵。至早中三叠世,海水开始退出。晚三叠纪早期,全省只有局部残留盆地,如漳平天坑一带,接受了含煤碎屑沉积。晚三叠世晚期发生印支运动(距今约2.1亿年前),结束了福建准地台的发展历史,形成一系列北东向的褶皱和断裂,并产生轻微的变质作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自然科学 地球科学 自然地理学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