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丽乡愁建设生态工程技术与实践
中国美丽乡愁建设生态工程技术与实践作者:苏进展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11633231 定价:498.0 出版时间:2017-11-01 出版社:农业科技 |
第二节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工程未来研究方向 ……………………………………………459
致 谢 词 …………………………………………………………………………………………………462
附 图 …………………………………………………………………………………………………464
中国美丽乡愁建设生态工程技术与实践 节选
**章 中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战略意义及发展趋向 **节 美丽乡村概述 一、美丽乡村溯源 “美丽乡村”一词提出时间,可从学界、政界两个层面来考察。 首先,从学术界来看。2017年7月29日,作者依据《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以“美丽乡村”一词为篇名,共检索出文献10 007条(篇),其中,*早一篇提出“美丽乡村”一词的文献是发表于《中国商界》1998年第1期第20至第23页的一篇文章“到‘美丽乡村’去”(作者:文/ 冯蕾,图/进江、达叶),此后,1999—2005年没有相关文献发表,其他年份以“美丽乡村”为主题的文献量均呈逐年递增趋势(表1—1)。 表1-1 以“美丽乡村”为篇名的文献量(1998—2017年) 年份 文献量(条/篇) 年份 文献量(条/篇) 1998 1 2008 19 1999 0 2009 34 2000 0 2010 81 2001 0 2011 168 2002 0 2012 242 2003 1 2013 1 239 2004 0 2014 1 823 2005 0 2015 2 561 2006 5 2016 2 612 2007 7 2017 1 212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截至2017年7月29日 其次,从政府层面来看。正式提出“美丽乡村”一词是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在2012年12月31日发布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此后,关于“美丽乡村”的研究文献量明显增多。 二、美丽乡村内涵及发展方向 要搞清楚“美丽乡村”的内涵,必须了解“美丽乡村”的发展过程。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指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2007年10月,“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可以说,“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其要求和标准应比“社会主义新农村”更高、更优。因此,有研究认为,“美丽乡村”应是“山美水美环境美、吃美住美生活美、穿美话美心灵美”,或简要概括内涵为“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但又不仅仅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理念的简单复制,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发展的思路中,“美丽乡村”还包含了对整个“三农”发展新起点、新高度、新平台、新期待,即以多功能产业为支撑的农村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的农村,重新凝聚现代农民守护宜居乡村生活的愿望,以农耕文化传承的农村现代文明的更新,是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国梦”的关键点和难点。因此,面向“三农”是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 三、美丽乡村的特征 1. 时代性 “美丽乡村”是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并迅速在全国广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因此,从这一意义来讲,“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反映了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意志和强烈愿望。 目前,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正经历由“美丽乡村建设1.0时代(即传统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2.0时代(即‘业兴、村新、景美、人和’的现代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3.0时代”的农业结构快速转变和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3.0时代,即乡村众创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时代。由于美丽乡村的核心价值是运营,这就离不开共享经济,需要以“互联网+”为核心,形成新的众创生态圈。显然,美丽乡村的时代性特征越来越明显。 2. 综合性 “美丽乡村”不仅包括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自然之美”,还包括经济、产业、生产、生活等“产业之美”“经济之美”,同时,还包含着思想美、心灵美、人与人关系美,即“人文之美”。一句话,“美丽乡村”一词是涵盖自然、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等“之美”的综合性概念,“美丽乡村”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美丽乡村”的综合性特征,要求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要全方位地提升各方面的“水平”和“档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硬件”包括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软件”包括人(主要是农民)的知识水平、文化道德、思想觉悟、人文素养。 3. 层次性 “美丽乡村”具有层次性的特征。如就一个自然村而言,美丽乡村建设,就是建设这一个自然村;从一个村委会来说,美丽乡村建设就不是一个自然村,而是全村委会所管辖的几个甚至十几个自然村的范围,其建设难度显然有所增加;从一个乡、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甚至再大到一个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的范围在扩大、层次在提高、难度在增加。这就要求在推进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各地要把自己所属、所辖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好,要脚踏实地做好各自的美丽乡村建设。 4. 系统性 任何一个乡村或“美丽乡村”,实际上都是一个系统、一个生态系统、一个“生态—经济—技术”的复合系统、一个“自然—人—社会”的复合大系统甚至是巨系统。要使这个系统建设好,成为“美丽乡村”,运行好,促进“美丽乡村”不断发展。就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将系统的结构调节好、调整好,同时,还必须将系统中的每一组分的“作用”“功能”发挥好。只有这样,“美丽乡村”建设才大有希望,“美丽乡村”建设才能事半功倍、成效显著。 5. 国际性 “美丽乡村”的国际性特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从世界各国而言,除了城市以外,都有农村、乡村,在推进城市发展的基础前提下,都面临着农村、乡村发展的问题,或者说,都存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共同任务;二是不论哪个国家,建设“美丽乡村”,都需要借鉴国际经验,需要运用全人类*新、*前沿的科技成果,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速度、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才能创造“世界一流”的美丽乡村;三是从世界发达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来看,只有重视学习国际经验、利用国际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少走弯路”,才能早见成效,才能快获成功。 第二节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在国家政策引领和农业部的具体部署下,中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和示范研究开发取得了重大成果。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涉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就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学而言,它隶属于农业生态学科系统,也涉及农学的土壤、肥料、水利、种子、栽培、植保、农机及农业管理等各分支学科。本研究梳理了美丽乡村生态工程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为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学的创新发展奠定了 基础。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是解决农业高产徘徊,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要靠发展乡村一二三产业(农林牧副渔游)来实现,而*直接的产业载体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从调研和工程实践看,多数典型案例展现乡村一旦开放旅游,旅游收入(门票+农产品销售+餐饮、民宿)占乡村总产值的70%~80%。因此,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是加快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好途径、好模式。 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起步晚、发展快、势头猛。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总人数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5 700亿元,约占国内旅游总收入3.9万亿元的14.6%,比2015年增加1 300亿元,增收29.5%,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出现了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模式多样、发展势头好、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典型,展示了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发展的光明前景。 促进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健康持续发展,当前宜解决四个关键性问题。一是增强造血功能。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涉及旧屋改造、道路铺筑、庭园绿化、水系清理等规划实施都需要大量投资,靠国家、靠企业、靠融资等筹措资金难度大。必须边建边开放旅游,申照收门票,办农家乐、民宿等获取收益,实现滚动发展。二是改水改厕。拆移猪牛栏,人畜分离,改变脏、乱、差、臭农村卫生环境,游客进得来,留得住。三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保护好乡村青山绿水,防治源头土壤、水体新污染。为农业持续发展,留住农村一片净土。四是生态景观四季造景。防春季客满,三季休业非正常 营运。 二、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工程是我国又一基本国策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确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从中央到地方,打造美丽中国的布局新篇章已经展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重在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新道路,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努力形成节约型环保型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是国家建设“美丽中国”的纲领性文件。作为“美丽中国”建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主要发力点。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它既秉承和发展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又顺应自然客观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使美丽乡村的建设实践更加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关注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关注农村可持续发展,关注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毋庸置疑,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工程已成为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的又一重要基本 国策。 三、美丽乡村建设是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 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创建“美丽乡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全国各地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创建美丽乡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可为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契机,这也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的重大 举措。 2. “十三五”脱贫攻坚计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解决了几亿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多的国家,探索和积累了农耕脱贫致富的宝贵经验。中央“十八大”以来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决策部署,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出台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2011—2015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亿多人、贫困发生率降低11.5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大幅提升,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饮水不安全等问题逐步缓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趋于缩小,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创造了基础条件。 当前,贫困问题依然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短板”,脱贫攻坚形势复杂严峻。从贫困现状看,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还有5 63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以下统称贫困县)和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多数西部省份的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民族8省区贫困发生率达12.1%。现有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更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依靠常规举措难以摆脱贫困状况。 计划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以下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表1—2)。 表1-2 “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主要指标 指标 2015年 2020年 数据来源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万人) 5 630 实现脱贫 国务院扶贫办 建档立卡贫困村(万个) 12.8 0 国务院扶贫办 贫困县(个) 832 0 国务院扶贫办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万人) — 981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务院扶贫办 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11.7 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国家统计局 贫困地区农村集中供水率(%) 75 ≥83 水利部 建档立卡贫困户存量危房改造率(%) — 近100 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务院扶贫办 贫困县义务教育巩固率(%) 90 93 教育部 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返)贫户数(万户) 838.5 基本解决 国家卫生计生委 建档立卡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万元) 2 ≥5 国务院扶贫办 注:国家统计局抽样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5 575万人。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识别认定,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5 630万人。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为确保脱贫一户、销号一户,本表使用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核定的贫困人口数 3. 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 把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必然要求。大多数贫困人口,需要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山清水秀,是宝贵自然资源;绿水青山掩盖下的贫困,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贫穷落后的山清水秀和物质丰富而环境污染,都不是“美丽乡村”。把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以美丽乡村建设催生“美丽经济”,进而实现脱贫增收,就是立足贫困地区自身优势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举。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把美丽乡村与群众增收有机融合,秉承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把生态富民贯穿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贫困地区的贫困村都有自己的风景。一峦青山、一汪碧水或者一段故事,往往就是一个村庄的地标。如果搞“一刀切”,既不科学也不现实。要立足既有条件,统筹考虑各贫困村的地理位置、基础条件、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等因素,精心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保持干净整洁的村貌,仅是美丽乡村的起点;守护浸润乡愁的村韵,方能避免“千村一面”;提升人的素质,才是真正开启金山银山的“金钥匙”。 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要敢于创新、勇于担当。通过深化改革,整合涉农资金,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汇聚政府、市场、群众三股力量,把美丽乡村示范片打造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撑点、城乡一体的交会点、现代农业的展示区、山水田园的综合体。同步推进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也需要创新思维,实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本账”统筹、“一把尺”衡量。在脱贫攻坚战中,要引导乡村基层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执着韧劲打造美丽乡村,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美”与“农民富”相结合的新路子,以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真知灼见。 四、美丽乡村建设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大创举 1. “三农”问题与“美丽乡村”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突出了生态文明的内容。近年来,各地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即建成了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彰显了秀美的农村田园风光、农村的自然特征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这些成功案例发挥了生态环境优势,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突出了美丽乡村的鲜明特点。不言而喻,推进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建设,就是以实际行动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三农问题”是世界工业化国家都须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生态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在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更具艰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城乡二元社会中,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结构不协调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城乡一体化”“三农一体化”着手才能取得实效,而“两个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即是“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综合工程。本研究拟将企业实践与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成果汇总成册,作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途径”可参考、可借鉴、可复制示范样本,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 2.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1)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国虽然是农业生产大国,但是近几年来,农业产量的增加值在全国GDP所占的比重出现下降的形势。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58 958万t,2013年60 194万t,2014年60 710万t,粮食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2%,2.1%,0.8%;我国虽是粮食产量大国,但2010年大豆产量1 450万t,2011年1 350万t,2012年1 277.4万t,2013年1 220万t,呈现负增长趋势;近年来,我国进口粮食却大幅度增加,2010年进口5 480万t,2011年5 264万t,2012年5 838万t,2013年6 338万t,进口量呈现增长趋势。我国虽是粮食生产大国,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粮食占有只有390kg,远远低于美国的840kg,西欧的450kg。 要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利用先进技术进行装备,发展可持续、集约化的农业现代化。例如,“浙江模式”就是典型的土地集约型农业发展模式,它们突出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形成生态高效和特色精品发展方式,以此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其次,要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这是农业发展的趋势,这样一来可降低农业生产的经营成本,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二来可带动农业与其他行业一起发展,形成农业一体化体系,改变当前小户经营所带来的生产效率低下现状。*后,积极培养新型的农业人才。通过知识培训,培育具有科学文化与劳动技能相结合新型农民,一定程度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率。 (2)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检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近几年来,我国农民的收入连续增长,增幅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逐年缩小,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农民整体收入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城乡的差距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我国农业比重在下降,农业生产的成本以及农产品的价格受到了限制,农民的增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要增加农民收入,应当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对农村财政支持力度,健全体制机制,推进城乡的协调发展。贫困地区扶贫应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要恢复就会相当难。乡村是中国人精神归属,是思念家乡的家园,农村美一旦消失了,乡愁也将无处寄托。因此,要进行美丽乡村生态建设,首先,要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不能过度撤村或者简单并居,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村在马路、路灯、水质、服务方面与城市一体化发展。其次,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合理引进工业,制定严格、可行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现新农村的特点,注重乡村味道,留住青山绿水。 五、政府对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建设高度重视和支持 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美丽中国”自然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国家“十三五”期间提出全国发展6 000个宜居宜业美丽乡村,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并从中央财政发给奖补资金150万元/村。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全国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热潮,美丽乡村产业开发收到了显著效果。 1. 黑龙江省农、牧、游产业带动“美丽乡村”建设 黑龙江省对高效种植业、健康养殖
建筑 建筑外观设计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