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刚文集-中国建筑名家文库

首页 > 图书 > 科技/2020-07-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彭一刚文集-中国建筑名家文库

彭一刚文集-中国建筑名家文库

作者:彭一刚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60960562

定价:83.0

出版时间:2010-04-01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彭一刚文集-中国建筑名家文库 目录

编者序言作者自序**篇 学术论文1.螺旋发展与风格渐近——兼论继承与变革的辩证关系2.高屋建瓴.创造理论研究新风气3.空间、体形及建筑形式的周期性演变——答窦武同志4.激情·才思·技巧——建筑创作三要5.革故鼎新,面向未来——中国建筑教育之路6.漫话纪念碑建筑7.守旧与超前——兼论发展中国家建筑师的历史使命8.唯理与重情——中西园林美学思想比较9.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建筑创新——创造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建筑新风格10.悦目与赏心——建筑创作朝更高的层次突进11.从建筑与社会角度看模仿与创新12.面向21世纪中国建筑的展望·13.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抉择——由国家大剧院方案评审所引发的反思14.从整齐一律到“杂乱”有章——当代西方建筑赏析15.化体为面,重焕生机——迈耶作品赏析16.奇正相生,意趣盎然——当代西方建筑赏析17.从自然流露到刻意表现——当代西方高技派建筑赏析18.论建筑形式美规律19.地域风格在印度20.从彰显到含隐——现代建筑的日本表现21.建筑审美中的雅和俗——西方当代建筑赏析22.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第二篇 设计构思、纪实1.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天津水上公园熊猫馆方案构思琐谈2.限制与创造——天津大学建筑系馆方案构思3.限制与创造续篇——再谈天津大学建筑系馆方案构思4.中而不古、新而不洋的求索——析王学仲艺术馆方案构思5.取形、取意、形神兼备——由山东平度公园谈园林建筑中继承与创新的探索6.从这一类到这一个——甲午海战馆方案设计7.何叹复古何患折衷——天津大学(北洋大学)百年校庆纪念碑亭设计8.超越思维定势意在推陈出新——福建漳浦西湖公园的规划设计9.立足本土、谋求创新——我的创作历程10.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域建筑现代化——舟山市沈家门小学的方案构思11.回归建筑本体论,但也要与时俱进——郑州高新技术孵化器三期工程设计构思12.理性、象征、形式生成——郑州高新技术孵化器一、二期工程设计构思13.传统与现代的断裂、撞击与融合——厦门日东公园的设计构思14.年少未敢忘忧国——建川抗日战争博物馆国军馆设计纪实15.从夹缝中也要挤出一丝韵味——郑州大学工科园区规划设计构思第三篇 杂文随笔1.名人名言的荟萃——评《建筑文库》2.超越自我思变求新——为《莫伯治集》而作3.质朴纯真意趣盎然——余老手稿赏析4.亲切的尺度、典雅的造型和高品位的追求——《中国当代建筑师——程泰宁》读后5.择业与成才6.人生道路上的求索7.满城尽披博士袍——有感于研究生的扩招

彭一刚文集-中国建筑名家文库 节选

《彭一刚文集》内容简介:面对当代城市化进程加快,西方建筑师不断涌人中国市场,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交融趋势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建筑文化愈加引起建设者的重视。然而,当前中国建筑师掌握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根基不够深厚,横向学习、应用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技术多,纵向积累、借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知识少。建筑要有地域特色,中国城市和建筑要有中国特色。中国城市的大规模开发建设曾带来对历史文化的破坏,城市建筑类似、雷同,缺少地域特色,缺少文化内涵,城市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等面临着诸多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唤民族文化、传统建筑文化的回归。

彭一刚文集-中国建筑名家文库 相关资料

插图:风格的继承与变革除功能与建筑形式的对立统一,在建筑发展过程中,还贯穿着艺术形象与思想内容的对立统一。这主要是通过建筑风格的演变表现出来的,它也具有周期性的特点。黑格尔在谈论到各门艺术发展过程时指出:“每一门艺术都有它在艺术上达到完满发展的繁荣期,此前有一个准备期,此后有一个衰落期。因为艺术作品全部是精神产品,像自然界产品那样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完美,而是要经过开始、进展、完成和终结,要经过抽苗、开花和枯谢。”(《美学》第三卷5页,朱光潜译)黑格尔认为:艺术在开始阶段——也就是它的准备期——总是偏向于牵强和笨重,在次要方面不厌其详。而越过了这个阶段就进入“严峻的风格”,这时一切偶然性的东西都被远远地抛开,其特点是母题很简单,所表现的目的和旨趣不多,所以在体形、结构、筋肉和运动方面也没有多少细节上的变化。继“严峻风格”之后,达到了艺术的成熟期——“理想的风格”。黑格尔在描述理想风格时写道: “我们可以把理想风格称之为寓最高度的生动于优美静穆的雄伟之中的风格

彭一刚文集-中国建筑名家文库 作者简介

彭一刚,教授1932年9月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5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后留校任教并相继晋升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5年担任博士生导师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建筑学学科召集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人事部博士后专家组成员。曾任全国政协第八、第九届委员。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建筑 建筑科学 建筑材料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