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实录-中国新住房-2009住宅档案-Vol.3 2009

首页 > 图书 > 科技/2020-07-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建筑实录-中国新住房-2009住宅档案-Vol.3 2009

建筑实录-中国新住房-2009住宅档案-Vol.3 2009

作者:《建筑实录》编辑组编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8161236

定价:36.0

出版时间:2009-09-01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建筑实录-中国新住房-2009住宅档案-Vol.3 2009 本书特色

《建筑实录:中国新住房(2009Vol.3)》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建筑实录-中国新住房-2009住宅档案-Vol.3 2009 目录

专栏
专题报道
住宅档案
居住
建筑技术
产品聚焦

建筑实录-中国新住房-2009住宅档案-Vol.3 2009 节选

《建筑实录:中国新住房(2009Vol.3)》所收录的项目展示了应对当代住房问题挑战的各种对策:在北京郊区城中村22个艺术家的现场集体创作、在飞速扩张的深圳为新兴中产阶级而建的高密度综合体、融合了中国传统概念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开发商设计项目、移植到广州并变形为低收入务工者住房的福建文化遗产原型、塔楼与街道的奇异混合。

建筑实录-中国新住房-2009住宅档案-Vol.3 2009 相关资料

插图:过去2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社会历史的一次重大转变,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生活水平上赶超发达国家,并在经济、文化发展中与其他国家竞相繁荣创造条件。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约有四亿人口迁往城市,这段时期的建设80%左右是住宅。国家计划2030年城市居民达到十亿。中国目前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早先,城市居民由单位提供福利住房,直到1998年,住房改革、土地买卖改革和银行系统的扩张致使之后的绝大部分的住房私有化,并成为商品在市场上公开出售。如今,尽管在中国所有土地仍属国有,而80%的城市住房却都已是私人财产。中国的市场改革实践使中国住房步入新轨。在接下来的20年中,另有3.5亿人口将要迁入城市追寻“中国梦”,这就需要在各个城市为差距日益扩大的收入等级和生活方式进行几十亿平方米的建设。这种多样性与1998年之前政府提供普通社会住房的那个时代形成鲜明的对比,那时的住房通常缺少一些基本公共设施,如热水系统和抽水马桶。新产生的拥有感和不断扩大的抵押贷款市场与丰富的生活方式结合,意味着私人房地产开发商为了争取消费者而不得不在建造高质量的生活设施方面下工夫。置业如今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愿景了,就像早些年拥有一台电视机、一台洗衣机,一部车、一台电脑一样。进入全球资本市场意味着渴望以其设计脱颖而出的开发商会越来越多。在1990年代到2000年后这段典型的经济繁荣与萧条交替循环的时期,新的市场异象如“幽灵住房”(未建已售罄的商品房)和“钉子户”(在拆迁地块上坚持不肯迁走,争取更多补偿的住户)出现在一些主要城市。由土地转让权买卖驱动的住房商品化和福利之间意识形态和逻辑的矛盾创造出多种奇特的中国式住房:“样板房”(形式多样的售楼处,可以是法式城堡,也可以是超现代化太空船)、“城中村”(农村中由农民自己开发的建筑群)、“烂尾楼”(市场冲击后停止建设的空楼)、“宿舍城镇”(容纳上百万居民但配套设施简陋的市郊住宅区)。由于诸如气候、地理、文化品位和政治等原因,南方和北方省市之间地域性设计的差异得到升级。以深圳和广州为例,这两个城市与香港具有相似性,采用的是高密度开发模式,关注土地覆盖率,追求建造面积最大化,住宅建于商铺上方,设计形式单一。另外,上海选择的是

建筑实录-中国新住房-2009住宅档案-Vol.3 2009

建筑 建筑外观设计 住宅建筑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