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坝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集

首页 > 图书 > 科技/2020-08-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乌兰坝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集

乌兰坝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集

作者:张书理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3872938

定价:120.0

出版时间:2013-12-01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乌兰坝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集 本书特色

《乌兰坝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集》对内蒙古乌兰坝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状况、生物多样性、旅游资源、社区经济、自然保护区管理等进行了全面记述,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本书对保护该地区的物种资源,深入研究华北植物区系与东北植物区系、森林与草原过渡地带植物群落演替、动植物资源、生态环境变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乌兰坝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集 目录

前言第1章  总论  1.1  自然环境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地质地貌    1.1.3  气候    1.1.4  水文    1.1.5  土壤  1.2  生物资源概况    1.2.1  野生植物资源    1.2.2  野生动物资源    1.2.3  昆虫资源  1.3  社会经济概况    1.3.1  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    1.3.2  经济状况    1.3.3  社区概况第2章  自然环境  2.1  地质概况    2.1.1  地层    2.1.2  侵入岩    2.1.3  构造    2.1.4  区域地质发展历程    2.1.5  矿产  2.2  第四纪地质及地貌特征    2.2.1  第四纪地质    2.2.2  地貌  2.3  气候    2.3.1  气候特征    2.3.2  气象资源  2.4  水文    2.4.1  水文地质    2.4.2  地表水    2.4.3  地下水    2.4.4  水质评价及污染情况  2.5  土壤    2.5.1  土壤概况与土壤母质    2.5.2  土壤分布及其类型    2.5.3  土壤类型概述    2.5.4  土壤肥力评价第3章  植物资源  3.1  植物的种类组成  3.2  苔藓植物多样性及资源    3.2.1  科、属、种的数量统计分析    3.2.2  优势科的统计分析    3.2.3  优势属的统计分析    3.2.4  地理成分分析    3.2.5  新记录种记载及其生态学意义    3.2.6  珍稀濒危苔藓植物保护  3.3  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及资源    3.3.1  维管束植物区系的科属组成分析    3.3.2  维管束植物水分生态类型谱分析    3.3.3  维管束植物生活型谱分析    3.3.4  维管束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3.3.5  乌兰坝自然保护区的经济植物    3.3.6  自然保护区的珍稀植物    3.3.7  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资源  3.4  乌兰坝自然保护区落叶松保护的意义    3.4.1  落叶松属植物的地理替代分布及其生态地理意义    3.4.2  落叶松的种质资源保护意义    3.4.3  落叶松在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分布现状、生态地理意义及其保护价值第4章  脊椎动物  4.1  脊椎动物种类与区系特征    4.1.1  哺乳类区系    4.1.2  鸟类区系    4.1.3  两栖、爬行类区系    4.1.4  鱼类区系  4.2  动物栖息地状况  4.3  哺乳动物多样性  4.4  鸟类多样性  4.5  两栖爬行类多样性  4.6  鱼类多样性  4.7  珍稀、濒危、特别保护动物的种群及栖息地    4.7.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4.7.2  国际贸易公约保护动物    4.7.3  iucn濒危物种    4.7.4  “三有”保护动物    4.7.5  特有动物  4.8  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状况  4.9  动物群及其特征  4.10  外来物种及有害动物  4.11  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价值评价第5章  昆虫资源  5.1  昆虫科属组成  5.2  昆虫分布型特征    5.2.1  保护区昆虫的分布型组成    5.2.2  保护区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归属  5.3  昆虫的地带性分布特点    5.3.1  保护区昆虫的生态分布    5.3.2  保护区昆虫的食性分析  5.4  保护昆虫第6章  高等真菌  6.1  种类组成    6.1.1  高等真菌科、属组成特征    6.1.2  高等真菌区系地理特征  6.2  高等真菌的生态分布    6.2.1  森林环境内的高等真菌    6.2.2  草地环境内的高等真菌  6.3  高等真菌资源及利用价值    6.3.1  食用菌资源    6.3.2  药用菌资源    6.3.3  毒菌资源    6.3.4  木腐菌资源第7章  旅游资源  7.1  旅游资源类型    7.1.1  自然景观资源    7.1.2  人文旅游资源  7.2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其评价    7.2.1  保护区旅游开发潜力    7.2.2  保护区旅游开发现状及其评价第8章  社区及社区经济  8.1  行政区域  8.2  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    8.2.1  保护区所在旗县的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    8.2.2  保护区的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  8.3  交通、电力和通讯    8.3.1  交通    8.3.2  通讯    8.3.3  电力  8.4  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    8.4.1  土地和资源的权属    8.4.2  保护区土地利用结构  8.5  地方经济    8.5.1  保护区所在地经济    8.5.2  保护区的经济  8.6  社区发展第9章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9.1  基础设施    9.1.1  保护区管理局基础设施    9.1.2  保护区管护站基础设施  9.2  机构设置    9.2.1  确立保护区管理机构    9.2.2  人员编制    9.2.3  设置管护站  9.3  保护管理    9.3.1  全面开展了生物资源普查    9.3.2  加大保护区的管理力度    9.3.3  开展了宣传教育工作  9.4  科学研究  9.5  保护区历史沿革第10章  自然保护区评价  10.1  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    10.1.1  生物多样性评价    10.1.2  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  10.2  保护区生态价值评价    10.2.1  保护区典型性评价    10.2.2  保护区珍稀性评价    10.2.3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  10.3  保护区设立的科学性评价    10.3.1  自然保护区面积适宜性    10.3.2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  10.4  保护区管理评价    10.4.1  保护区的管理条件    10.4.2  保护区管理措施    10.4.3  保护区管理效果评价  10.5  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评价    10.5.1  自然保护区类型及性质    10.5.2  总体评价附录  i  苔藓植物名录  ⅱ  维管束植物名录  ⅲ  大型真菌名录  ⅳ  野生脊椎动物名录  v  昆虫名录参考文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环境保护管理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