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柔性坝水土保持生态效应与机理研究

首页 > 图书 > 科技/2020-08-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沙棘柔性坝水土保持生态效应与机理研究

沙棘柔性坝水土保持生态效应与机理研究

作者:杨方社

开 本:大32开

书号ISBN:9787511102058

定价:28.0

出版时间:2010-03-01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沙棘柔性坝水土保持生态效应与机理研究 本书特色

《沙棘柔性坝水土保持生态效应与机理研究》:博士文库

沙棘柔性坝水土保持生态效应与机理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涵盖绪论;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思路;试验设计与测定方法;沙棘柔性坝的拦沙效应;沙棘柔性坝的生态效应;沙棘柔性坝的水流特性研究——水深等。

沙棘柔性坝水土保持生态效应与机理研究 目录

**章 绪论
 1.1 国内外水土流失概述
 1.2 植物治理水土流失研究概述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思路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目标及内容
 2.3 研究方法及思路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三章 试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3.1 原型试验区植物柔性坝设计概况
 3.2 流速场野外试验区设计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第四章 沙棘柔性坝的拦沙效应
 4.1 沙棘柔性坝对沟道泥沙颗粒分布的时空影响
 4.2 沙棘柔性坝淤积形态变化分析
 4.3 沙棘柔性坝坝体型态三维变形分析
 4.4 沙棘柔性坝沿程纵剖面及累积淤积量的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沙棘柔性坝的生态效应
 5.1 研究区的降水特征
 5.2 沙棘的生态学特性及水土保持作用
 5.3 沙棘柔性坝沟道土壤改良效应
 5.4 沙棘柔性坝沟道土壤水分时空动态与空间变异分析
 5.5 沙棘柔性坝土壤水库效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沙棘柔性坝的水流特性研究——水深
 6.1 试验概况
 6.2 沙棘柔性坝对水深的影响与效应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沙棘柔性坝的流速场观测与分析
 7.1 流速场观测的piv法
 7.2 沙棘柔性坝对流速场的影响与效应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沙棘柔性坝拦沙机理分析
 8.1 沙棘柔性坝的阻力系数
 8.2 沙棘柔性坝沟道输沙特性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沙棘柔性坝拦沙效应数学模拟与坝体种植参数规划
 9.1 植物柔性坝沟道泥沙数学模型的建立
 9.2 冲淤模拟基本资料及相关问题
 9.3 模拟结果分析与植物柔性坝种植规划参数的讨论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不足之处
 10.3 建议及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沙棘柔性坝水土保持生态效应与机理研究 节选

《沙棘柔性坝水土保持生态效应与机理研究》为沙棘植物治理砒砂岩地区的水土流失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沙棘植物柔性坝的推广及规划种植提供了理论参考.丰富了柔性植物工程学的研究内容。《沙棘柔性坝水土保持生态效应与机理研究》可为水土保持、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及研究生提供参考与借鉴。《沙棘柔性坝水土保持生态效应与机理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河粗沙区沙棘柔性坝水保效应原型试验与数学模拟”(50479067)的主要研究成果,同时得到西安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学科与西北大学自然地理学学科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部分资助。利用植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恢复与改造自然,是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根本之举。本研究以黄河流域粗沙来源区为背景.以野外试验为主、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专家提出的一种新型沟道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沙棘柔性坝的水保效应与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

沙棘柔性坝水土保持生态效应与机理研究 相关资料

插图:近年来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主要有农业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前三种为技术措施。比较广泛采用的农业措施有:等高耕作、垄沟耕作等水土保持耕作法,水平梯田、复式梯田、隔坡梯田等梯田法,主要用于坡面治理;生物措施有:植树、造林、种草、栽植植物篱笆等生物工程法,主要作用在于增加地面植被,增大地表粗糙率保护坡面与沟道的土壤免受雨滴打击和暴雨径流的冲刷,侧重于坡面与沟道治理;工程措施有:山坡防护工程和沟道防护工程,山坡防护工程包括坡面拦水沟埂、水平沟、水平阶、鱼鳞坑、山坡截流沟、山洪排导工程,主要是通过改变微地形来防止坡面的水土流失,就地拦蓄雨水;沟道防护工程包括沟头防护工程、谷坊、淤地坝、骨干坝、小型蓄水塘库等,主要用于坡面治理及防止沟头前进、沟床下切和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横比降,调节山洪流量,减少山洪或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其安全排泄。管理措施有:禁牧、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以上的诸多工程措施的具体型式及平面布置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45]中具有详细的说明。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地貌和土壤侵蚀特性,该区可分为梁峁坡、沟谷坡和沟道三部分,在多年小流域治理的实践中已逐步形成了所谓“五道防线”的综合治理模式,即梁峁坡顶防护体系,防风固土,保护峁顶及其附近地域;梁峁坡防护体系,拦蓄降水、保持水土,把梁峁坡变为农业和生产基地;峁缘线防护体系,拦截梁峁坡防护体系的剩余径流,分割水流,防治溯源侵蚀;沟谷坡防护体系,修建工程,造林种草以削弱产汇流,进一步拦截上段防护体系的剩余径流与削弱水流剪力,保土护坡;沟道(底)防护体系,拦截坡面防护体系的剩余径流泥沙,做到土不出沟,水就地拦截入渗,并可形成沟谷湿地,减少入黄泥沙,变荒沟为坝地、湿地。这样的层层设防、层层拦截,在黄土高原形成了独特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