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山地下水系统演化及其水资源-环境效应-以太原盆地为例

首页 > 图书 > 科技/2020-08-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盆-山地下水系统演化及其水资源-环境效应-以太原盆地为例

盆-山地下水系统演化及其水资源-环境效应-以太原盆地为例

作者:郭清海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030269737

定价:59.0

出版时间:2010-04-0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9.1 岩溶热水温度分布及地热田划分
   9.1.1 岩溶水系统水温分布特征
   9.1.2 太原地热田划分
  §9.2 岩溶热水水化学特征
   9.2.1 水岩作用程度及热储温度
   9.2.2热水循环深度
   9.2.3 地下水各组分含量分布特征
  §9.3 岩溶热水来源及流动特征的同位素证据
   9.3.1 岩溶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9.3.2 不同岩溶系统地下水间与其他类型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9.3.3 不同岩溶系统地下水流动途径及水岩作用时间
  §9.4 岩溶热水形成的概念模型
   9.4.1 地热形成条件
   9.4.2 热水流动模式
   9.4.3 岩溶水系统之间及岩溶水与裂隙水间的联系
   9.4.4 概念模型
  §9.5 岩溶热水资源量评价
   9.5.1 计算原则
   9.5.2 计算方法及参数的选取
   9.5.3 计算结果
第四篇 地下水环境问题
 第十章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与泉流量衰减
  §10.1 盆地地下水位下降及地面沉降
   10.1.1 地下水位下降
   10.1.2 太原市地面沉降
  §10.2 岩溶泉流量衰减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意义
   10.2.1 泉流量基本特征
   10.2.2 泉流量数据序列的处理
   10.2.3 气候因素对泉流量变化的影响
   10.2.4 人类活动因素对泉流量变化的影响
   10.2.5 泉流量衰减模式分类
   10.2.6 泉流量变化过程对全球变化的指示意义
 第十一章 地下水污染与脆弱性评价
  §11.1 太原市地下水污染
   11.1.1 地下水水质演化趋势及水污染现状
   11.1.2 地下水污染成因分析
  §11.2 地下水脆弱性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常见评价方法
   11.2.1 研究历史与现状
   11.2.2 评价方法
  §11.3 浅层孔隙水系统的内在脆弱性评价
   11.3.1 评价模型——drastic模型
   11.3.2 drastic模型的评分过程
   11.3.3 脆弱性评价结果
  §11.4 浅层孔隙水系统对砷污染的特殊脆弱性评价
   11.4.1 脆弱性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
   11.4.2 脆弱性评价模型的指标评分标准
   11.4.3 脆弱性评价模型的指标权重
   11.4.4 脆弱性评价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7
英文摘要    
      

盆-山地下水系统演化及其水资源-环境效应-以太原盆地为例 节选

《盆-山地下水系统演化及其水资源-环境效应:以太原盆地为例》论述了山西太原盆地及其边山地区范围内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特征和演化规律,重点开展了盆地中深层孔隙水的地球化学演化模拟,探索了边山岩溶大泉的流量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并从盆-山地下水系统水循环特征分析入手,着重从岩溶热水形成与资源评价、边山地区采煤排水与盆地地下水位下降关系两个方面探讨了盆-山地下水系统水循环的资源-环境效应。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内各类地下水环境问题,如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岩溶泉流量衰减、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指出了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盆-山地下水系统演化及其水资源-环境效应:以太原盆地为例》可供水文地质学、水资源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相关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及高校师生参考。

盆-山地下水系统演化及其水资源-环境效应-以太原盆地为例 相关资料

插图:中更新世初期地壳上升,盆地开始形成边山洪积物与汾河阶的冲积物,主要由砂砾石层组成。在中更新世晚期,在盆地边界断层活动的影响下,盆地与周边地区的高差有所增加,在盆地外围开始沉积风成的黄土(王乃棵等,1996)。由盆地中更新统厚度分区图(图2.2b)可见,中更新世时盆地的沉积物厚度大体上在50~100m,其中盆地西侧的沉积物厚度大于盆地中央与东侧;盆地北部与东部的局部地区缺失中更新统沉积。在晚更新世,盆地中央沉积物以砂与淤泥为主,问夹黏土沉积,在盆地边缘则沉积了厚度较大的黄土夹砂砾层(王乃棵等,1996)。由盆地上更新统厚度分区图(图2.2c)可见,盆地在此期间所沉积的松散地层的厚度在几十米左右,沉积物厚度在区域上表现为西部大于东部的特征;在盆地的北部、东部、西南部的局部地区,缺失上更新统沉积。到全新世,盆地中广泛沉积砂砾质与淤泥质沉积物,并形成了太原盆地如今的地貌形态。由盆地全新统厚度分区图(图2.2d)可见,盆地全新统沉积物的厚度基本在50m之内,而且,在区内北部、东部、西南部的大面积地区,均缺失全新统沉积。应该说,上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盆地边缘的断裂活动)显著地改变了盆地准平原面的原始形态,是控制盆地内松散地层沉积过程的主导因素。为研究新构造运动对盆地形成过程的影响,我们依靠地形资料、物探资料,辅以适当的钻孔资料,编制了盆地现代地貌面及第三系、第四系底板的形态特征图(图2.3、图2.4、图2.5)。现代地貌面的形态特征图可利用盆地内的地表高程点插值生成;第三系、第四系底板形态特征图的成图过程为:①以位于清徐、榆次一带的田庄断裂为界,将盆地分为南、北两个部分;②在盆地北部,松散沉积物厚度不大,因而可以利用钻孔资料计算出各孔位的第三系及第四系的厚度;③在盆地南部,根据大量物探资料绘制了第三系与第四系底板埋深等值线图(注:此图由山西省地质勘查局物化院邢集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于2003年编制);④将以上两步所获得的结果相结合,生成整个盆地的第三系与第四系埋深等值线图,再利用盆地内的1000多个地形点与上述生成的图件相叠加,计算出各点位的第三系与第四系底板高程;⑤根据各点位的第三系与第四系底板高程生成盆地内的第三系与第四系底板形态立体示意图。太原盆地的现代地貌面是研究区内外营力长期以来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状态或趋向平衡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工业技术 水利工程 水资源调查与水利规划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