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键技术
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键技术作者:黄可龙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122016720 定价:49.0 出版时间:2008-02-01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用。锂合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金属锂负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但是锂合
金在反复的循环过程中经历了较大的体积变化,电极材料会逐渐粉化,电池容量迅
速衰减,这使得锂合金并未成功用作锂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碳材料在锂二次电池
中的成功应用促进了锂离子电池的产生,此后,许多种碳材料被加以研究。但是碳
材料存在着比容量低,首次充放电效率低,有机溶剂共嵌入等不足,所以人们在研
究碳材料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其他高比容量的非碳负极材料的开发,比如锡基负极材
料、硅基负极材料、氮化物、钛基负极材料以及新型合金材料等。
4.1.1 金属锂及其合金
人们*早研究的锂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是金属锂,这是因为锂具有*负的电极
电位(一3.045V)和*高的质量比容量(3860mA·h/g)。但是.以锂为负极时,
充电过程中金属锂在电极表面不均匀沉积,导致锂在一些部位沉积过快,产生树枝
一样的结晶(枝晶)。当枝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方面会发生折断,产生“死
锂”,造成不可逆的锂;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枝晶刺破隔膜,引起电池内部短
路和电池爆炸。除此之外,锂有极大的反应活性,可能与电解液反应,也可能消耗
活性锂和带来安全问题。正是由于锂枝晶和锂与电解液反应可能造成的许多问题,
从而使以锂为负极的二次锂电池未能实现商业化。目前主要在三方面展开工作:①寻
找替代金属锂的负极材料;②采用聚合物或熔盐电解质,避免金属锂和有机溶剂的反
应;③寻找合适的电解液配方,使金属锂在沉积溶解过程中保持光滑均一的表面。
历史上对锂合金的系统研究始于高温熔融盐体系,研究体系包括
有机电解液体系中锂的电化学合金化反应的系
统研究是从Dey的工作开始的,后来的研究表明室温条件下锂可以和很多金属在
电化学过程中发生合金化反应。.Huggins对各种二元和三元锂合金作为负极在有机
溶剂体系中的行为做了系统的研究,特别是锂锡体系、锂锑体系和锂铅体系的热力
学和动力学行为进行了报道。
相对于金属锂而言,锂合金负极避免了枝晶的生长,从而提高了安全性。但由
于合金材料在反复的循环过程中经历较大的体积变化,电极材料会逐渐粉化,电池
容量迅速衰减。
为了解决合金材料的粉化问题,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Hug—
gins提出将活性的合金均匀分散在非活性(所谓的非活性是指在一定的电位
下不参与反应)中形成混合导体全固态复合体系。有人提出将锂合
金分散在导电聚合物中形成复合材料;将小颗粒合金嵌入到稳定的网络支撑体中。
这些措施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合金材料的粉化,但仍然没有达到实用化的要求。
随着负极概念的突破,负极材料不再需要含锂,这使得在合金材料的制备上有
了更多的选择。
不含锂的金属间化合物被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进行研究。存在两类金属间化合
物,一类是含两种可嵌锂合金之间的金属间化合物,如SnSb、SnAg、AgSi、
GaSb、A1Sb、InSb。这类金属间化合物,由于不同的金属在不同的电位与锂发生
合金化反应,一种金属与锂发生合金化反应时,另一种金属呈惰性,相当于活性合
金分散在非活性合金的网络中。相对于单一金属,材料的循环性能有很大提高。另
外一类金属间化合物是可嵌锂活性金属和非活性金属的合金,如Sb2 Ti、Sb2 V、
Sn2Co、Sn2Mn、A12Cu、Ge2Fe、CuSn,Cu2sb、Cr2Sb。这类合金只有一种金属
是活性的,另外一种充当了导电惰性网络的作用,相对于前一种两种活性金属的金
属问化合物循环性有所改进,但这是以牺牲比容量为代价的。
另外引入多相合金也提高了材料的循环性,如Sn/SnSb、Sn/SnAg、SnFe/
SnFeC、SnMnC。
金属间化合物没有彻底解决材料粉化问题,人们开始关注小尺寸材料。Besen—
hard发现亚微米或纳米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破碎变小,材料的循环性随着颗粒的
减小而变好。这是由于纳米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绝对体积变化小,材料的粉化可以
得到很好的抑制。但由于纳米材料有较大的表面积,表面能较大,因此在电化学循
环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电化学团聚问题。有人对纳米锡锑合金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容量
损失和容量衰减做了研究,认为纳米合金的首次容量损失和循环过程中的容量衰减
主要由5个方面原因引起:表面氧化物、电解液的分解、锂被宿主材料捕获、杂质
相的存在、活性颗粒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的团聚。
合金方面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是Fuji Film公司利用锡基复合氧化物
(TCO)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情况,玻璃态的锡基复合氧化物负极具有很好的循
环性。
4.1.2碳材料
锂合金的研究并没有直接导致锂离子电池的产生,而非锂合金在锂离子电池出
现前后都一直被研究着,,真正促使锂离子电池出现的是碳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
应用。
碳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但对碳材料的插锂
行为在这之前就开始了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Herold合成了I,i一石墨嵌
入化合物(GIC,graphite intercalated compound)。在1976年,Besenhard发现了
锂可从非水溶液里电化学嵌入到石墨中。但是,在充放电过程中由于石墨结构的膨
胀和宏观结构的解体,这一问题没能得到解决。在20世纪80年代初有人报道了在
熔融锂中锂同浸入碳相结合的研究,发现了I.iC6可以作为电池的负极,这揭开了
碳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研究序幕。1985年,日本Sony公司提出用无序的非石墨化
碳来作为电池的负极,从而发明了锂离子电池。之后,Sony公司成功推出了以
iC002为正极,聚糠醇树脂(PFA,polyfarfury alcoh01)热解炭(硬碳)为负极
工业技术 电工技术 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