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2006年卷)

首页 > 图书 > 科技/2020-08-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改变(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2006年卷)

改变(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2006年卷)

作者:汪永晨 主编

开 本:

书号ISBN:9787108027887

定价:32.0

出版时间:2007-12-0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改变(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2006年卷) 内容简介

丛书宗旨,召集著名媒体的知名记者,就年度环境重大事件进行深度调查和跟踪,反映中国整体环境状况,现实问题以及相关的政策探讨、出路、对策等等。 
  本书谨慎收录和选择“绿色GDP”、“污染转移”、“江河开发”、“水污染”等12个重大问题调查,以真实、客观、公正的视角深入研究和发现,用“点”的力量通观中国2006年的环境状况和问题,展示思考和探讨的究竟和维度。

改变(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2006年卷) 目录

推荐序一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推荐序二 环境记者的工作意义
2006年中国环境大事记——记者回顾
绿色GDP:能做到的和不能做到的
沙尘暴:从“人定胜天”到“科学防治”
从能源看“崛起”——将战略问题放到战略位置上来思考
回望中国电力体制改革
西部江河开发与公众参与
我国风能发展为什么艰难
污染迁徙:产业转移中的发展误区
癌症与水污染
神山圣湖守卫者
草原的昨天和今天
中国环保:NGO与媒体:携手同行
2006“江河十年行”

改变(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2006年卷) 节选

2006年中国环境大事记——记者回顾
近年来,有关环保的绿皮书,有官方出的,学术界出的,也有民间环保组织出的。它们从各个视角记录着中国环境问题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特殊体现。
中国的媒体在保护环境中所起到的作用,从世界环保史来看,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对此有人说,中国的媒体越位了,媒体应该保持中立。目前中国的媒体在报道中带有太多的倾向性,甚至是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也有人说,中国的NGO是借媒体宣传自己,动机值得考虑。
中国媒体的越位是阶段性的。迟早要归位,是很多媒体从业人员的期盼。但在法律还不足以保障社会“肌体”健康的时候,媒体与公众参与的互动,是现阶段保护环境的有效机制之一。《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记录的正是这一群体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所见、所想、所为。
  2006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环境大事(按时间排序):
 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年度报告中数据显示,中国公众普遍认为中国的环境问题非常紧迫;
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总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的大范围强沙尘天气;国家防汛总指挥部统计显示,全国耕地受春旱面积2.08亿亩,695万人面临临时性饮水困难:
2006年4月中国自然灾害以旱灾、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为主,灾情为近五年来*重;中央机关展开2006年“节能宣传周”活动,活动主题是“从我做起,创建节约型机关”;
中国自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后启动全国化工石化项目环境风险大排查行动已告完成,被排查的7555个化工建设项目中,45%为重大风险源;
“2006年秋季国际狩猎野生动物额度”拍卖会在一片争议声中推迟;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截至8月15日的统计表明,我国正在遭受自2001年以来*严重的自然灾害损失。各类自然灾害造成了3.16亿人受灾,死亡2006人,直接经济损失近一千六百亿元;
影片《无极》剧组拍摄过程中对香格里拉造成破坏,被处以9万元罚款,分管副县长因负有责任被免职;
国土资源部统计显示,1-9月份我国发生地质灾害的数量*大幅度地增加,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了44%;
世界银行专家在亚洲碳博览会上说,中国持续第二年成为世界*大的温室气体减排额提供者;
中国财政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对外公布《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首批《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这标志着中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正式开始实施;
四川社科院一位离休研究员两度上书温家宝总理,引发了关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民间集体论证。此前工程在地方政府的决策下匆匆上阵,现在计划正在调整延迟。
绿色GDP课题研究小组表示,绿色GDP没有获得地方政府普遍支持,不少省份要求退出核算试点。
我们从这些环境灾难、环境事件、环境保护的案例中选取了12个题目做文章,是记者们在这些报道中,不单有话要说,有独家之言,还有对未来的忧思,这是以记者的视角留下的记忆。
**篇《绿色GDP:能做到的和不能做到的》一文的作者,在采访手记里留下了这样的文字:“对于中国绿色GDF·核算工作来说,2006年12月9日是个典型的日子:一方面,课题研究小组获得了‘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特别奖;另一方面,研究小组代表承认,‘这个奖,我们拿得很沉重。因为绿色GDP至今还没有在地方政府层面取得共识。就在这两天,已经有一些省市要求退出试点。’喜忧参半,正如评委会对课题组的评语所说,绿色GDP核算工作‘在质疑声中走出并非完美的**步’。”
《沙尘暴:从“人定胜天”到“科学防治”》的采访手记中则有这样一段:“我在电视上看到介绍西北地区一个农民,独自开垦了成片的农田,大量抽用地下水进行农田浇灌。而事实上,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一个主要人为因素,正是在本不适合农业耕作的土地上,进行了大量耗用水资源特别是地下水资源的农业生产。当时我的感觉就是,这些行为,可敬又可悲。”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在线阅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6-3汽车概论     下一篇:工程制图习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