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辑)(第二版)医门法律(第2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辑)(第二版)医门法律(第2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作者:清·喻昌 著,丁侃 校注 开 本:大32开 书号ISBN:9787521408294 定价:28.0 出版时间:2019-07-01 出版社: |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辑)(第二版)医门法律(第2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本书特色
《医门法律》,综合性医书。6卷。清·喻昌著于顺治十五年(即公元1658年)。
喻昌(1585~1664年)字嘉言,晚号西昌老人。明清间江西新建县(今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与张路玉、吴谦齐名,号称清初三大家。著有《寓意草》《尚论篇》《尚论后篇》《医门法律》等。
此书系喻氏有感于当时庸医误人而作,故既讨论病证的治疗,又为医生临证诊疗立法定律。卷1首论色脉之法,《内经》、仲景书律;卷2~6分述证候之律,审病辨证,条理清晰。每门先冠以论,次为法,次为律。论者,析病因病机;法者,治疗之术,运用之机;律者,明诸医之所以失,而判定过失所在。古来医书,惟论病源治法,而多不及施治之失,此书则专门分别病证疑似,辨明毫厘之差,以致贻误病机之理。为医者临诊慎思提供依据。
喻氏此书力求证治规范化,但又主张“因病立方,随机施药”。全书纲目清晰,论理透彻而且富于创见,故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辑)(第二版)医门法律(第2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内容简介
《医门法律》为清初名医喻昌所著,全书共分六卷,卷一阐述四诊、《内经》及仲景学说法律,卷二至卷六分中寒六、中风门、热湿暑三气门、伤燥门、疟证门、痢疾门、痰饮门、咳嗽门、关格门、消渴门、虚劳门、水肿门、黄瘅门及痈肺痿门论述,每门之下先论病因病机及证治,再出法律,很后附方。法是讨论辨证施治的原则和灵活性,律是指出医疗差错的原因和医生所负的罪责。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辑)(第二版)医门法律(第2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目录
卷之一——明望色之法
——明闻声之法
——明辨息之法
——明胸中大气之法
——明问病之法
——明切脉之法
——明合色脉之法
——明营卫之法
——明络脉之法
申明《内经》法律
申明仲景律书
先哲格言
卷之二
中寒门
阴病论
论辨中寒证要法五条
论治中寒病用药八难
论朱丹溪述中寒二条
论戴元礼述中寒一条
比类仲景《伤寒论》阳虚阴盛治法并死证三十一则
比类《金匮》水寒五则
比类《金匮》胃寒四则
中寒色脉六则
比类《金匮》胸腹寒痛十七则
比类《金匮》虚寒下利六则
中寒门诸方
卷之三
中风门
中风论
风门杂法七条
中风门诸方
痹证诸方
风门杂方七道
卷之四
热湿暑三气门
痉病论
痉脉论
风湿论
热湿暑三气门诸方
伤燥门
秋燥论
燥门诸方
卷之五
疟证门
疟证论
疟证门方
痢疾门
痢疾论
痢疾门方
痰饮门
痰饮论
痰饮脉论
痰饮留伏论
痰饮门方
咳嗽门
咳嗽论
咳嗽续论
咳嗽门方
关格门
关格论
进退黄连汤方论
关格门方
卷之六
消渴门
消渴论
消渴续论
消渴门诸方
虚劳门
虚劳论
虚劳脉论
虚劳门诸方
水肿门
水肿论
水肿脉论
胀病论
水肿门诸方
胀病诸方
黄瘅门
黄瘅门诸方
肺痈肺痿门
肺痈肺痿门《金匮》诸方
跋
跋
索引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辑)(第二版)医门法律(第2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节选
《医门法律(第二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辑)》: 问:寒变与煎厥,皆属夏月之病,究竟何别?曰:寒变者,南方心火无权,为北方寒水所变也。煎厥者,北方肾水无权,而南方心火亢甚无制也。两者天渊,不可同论。煎者,火性之内燔;厥者,火气之上逆。即经文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之说。可见阳根于阴,深藏肾水之中,惟烦劳无度,则阳张于外,精绝于内,延至夏月火王而煎厥之病生矣。 问: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又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此何解也?曰:此未经阐发之义。盖少阴主藏者也,冬月水旺,肾藏甚富,源泉混混,盈科而进。若冬无所藏,新旧不相承接,有独沉而已。《太素》不解其旨,至谓独沉为沉浊,何况后人耶?味过于甘,肾气不衡,注作不平,亦属肤浅,盖人身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者,其恒也。味过于甘,肾气为土掩,而不上交于心,则心气亦不得下交于肾,所以郁抑而为喘满也。肾气不衡,即肾气独沉之变文,见心肾交,则肾脉一高一下,犹权衡然,知独沉为有权无衡也,则不衡二字恍然矣。夫肾间之气,升灌于上,则为荣华;独沉于下,则为枯谢。《难经》谓五藏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不满五十动一止者,肾气先尽,故知肾气独沉,非细故也。 问: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此何解也?曰:此人身消息之所在,王注牵强不合乎道。夫人天真之气,全在于胃。津液之多寡,即关真气之盛衰。而胃复赖脾以运行其津液,一脏一腑,相得益彰,所以胃不至于过湿,脾不至于过燥也。观下文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其为脾过燥,胃过湿可知。然终是相连脏腑,嘿相灌渗,所以脾气但言不濡,病反在胃,且未甚也。至以过酸之故,助其曲直,将胃中津液,曰渐吸引,注之于肝,转觉肝气津润有余矣。肝木有余,势必克土,其脾气坐困,不至于绝不已耳。若胃中津液尚充,纵脾气不濡,有濡之者在也,亦安得坐毙哉? 问:味过于苦,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精神乃央。注谓:厚为强厚,央为久长。岂五味中酸、咸、甘多所损,苦与辛多所益乎?曰:二义原不作此解,王注与经文全相背谬。观于胃气乃厚,由于脾气不濡,明系脾困,不为胃行津液,胃气积而至厚也。胃气一厚,容纳遂少,反以有余,成其不足,更难施治。今人守东垣一家之学,遇胃病者,咸用补法,其有愈补愈胀者,正坐此弊。如西北之人,喜食生硬面酪,迨至受病,投以牵牛、巴豆,乃始畅适,即香、砂、橘、半,用且不应,况用参术之补乎?《内经》有言,胃气实则胀,虚则泄,盖可知矣。至精神乃央,上文既云筋脉沮弛,明是筋脉得辛,而缓散不收也。况人之精神,全贵收藏,不当耗散,宁有辛既久,而不为殃害者耶?曰央则其为病,且有卒暴之虞矣。相传多食辛令人天,岂不然哉? 问:味过于咸,大骨气劳。从前无解,请一明之。曰:身中消息,有谓心未有不正,肾未有不邪者,以肾为作强之官也。有谓肾未有不正,心未有不邪者。以心为情欲之府也。大骨气劳,心肾两有所涉,而实有不尽然者。 ……
医学 中医 中医临床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