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程动力性人际治疗:临床从业者手册

首页 > 图书 > 科技/2020-08-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短程动力性人际治疗:临床从业者手册

短程动力性人际治疗:临床从业者手册

作者:王倩

开 本:其他

书号ISBN:9787565917462

定价:48.0

出版时间:2017-08-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短程动力性人际治疗:临床从业者手册 内容简介

本书是针对短程动力人际治疗的临床指导手册,书中靠前部分中详细介绍了短程动力人际治疗(DIT)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基础和框架,第二部分中则介绍了抑郁和焦虑相关的情感障碍并着重论述为何DIT是针对情绪情感障碍的疗法。随后第三部分展示了DIT的核心特征以及具体实践过程。第四部分介绍了在DIT治疗的初始阶段,以及如何建立DIT治疗。第五部分讲解了IPAF模型以及IPAF模型在DIT治疗中的应用。第六部分是有关DIT治疗的中间阶段,包括跟踪IPAF模型,保持焦点关注,如何对防御、反移情等开展工作。第七部分介绍了具体临床实践中会使用的技术。第八部分则针对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反移情和问题进行单独阐述。第九部分是关于DIT治疗的结束阶段,包括结束的阻抗以及很有特色的告别信等。很后则简要回答了大众对于DIT的一些疑问。

短程动力性人际治疗:临床从业者手册 目录

**章 动力性人际治疗一旧瓶装新酒?
循证实践与心理动力治疗的命运
随机对照试验的退位
发展DIT的基本原理
手册是否有效?
要实现有效动力性治疗所需要的具体能力
DIT的理论框架
客体关系理论
自我功能与依恋理论
人际精神分析-Harry Stack Sullivan的贡献
结论

第二章 为什么动力性人际治疗适用于情感障碍?
动力性方法与诊断分类
情感障碍一抑郁与焦虑
评估DIT的适用性

第三章 核心特征与策略
目标
治疗的轨迹
DIT的焦点
治疗姿态

第四章 初始阶段
积极投入
留心那些“警示故事
我们要了解些什么才能形成动力性干预的焦点?
在与来访者分享形成的个案概念化之前,需要探讨多少种
人际关系?
确认目标并达成治疗协议
来访者需要了解多少有关DIT的信息才能达成知情同意?
风险与自我伤害管理
管理治疗框架和设置
结果监控与治疗视频/音频的使用

第五章 人际·情感焦点
什么是动力性的个案概念化?
关于IPAF的综述
来访者对于IPAF的体验
构建个案概念化:循序渐进地引导
试探性解释:共同分享IPAF的信息
使用来访者自己的语言和隐喻
使用移情和反移情来形成个案概念化
如何选择一个焦点
与来访者一起分享IPAF

第六章 中期阶段
目标:
中期阶段的行动序列
追踪IPAF:激发人际关系叙事来展示IPAF的激活
保持焦点
对移情进行工作
对防御进行工作
支持来访者在人际关系中尝试新的行为
……

第七章 技术
第八章 对移情进行工作
第九章 当咨询出现错误
第十章 结束阶段
第十一章 常见问题答疑

附录1 DIT胜任力
附录2 来访者知情宣传手册
附录3 DIT评分表

参考文献

短程动力性人际治疗:临床从业者手册 节选

  《短程动力性人际治疗:临床从业者手册》:  很多研究会使用多种多样的变量来测量疗效,而这往往会造成很大困扰。有一项研究对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在儿童抑郁中的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Fonagy和Higgitt,2009),结果发现自2005年以来,一共只进行了15项随机对照试验,但却有100多篇综述发表。这些综述虽然概述的都是相同的实验研究,但是却得到了南辕北辙的结论,因为它们关注的往往是原始研究当中不同的数据结果。综述的结论差异大到从“禁止所有SSRls”到“在一线治疗当中全面使用SSRIs”。  Rawlins爵士之后再次谈到关于随机对照试验在心理治疗领域当中的恰当性的考虑中*频繁被提及的问题:随机对照试验结果的普遍性到底如何?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心理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设置是与真实的临床环境全然不同的(La Grecaetal.,Weissetal.,2009)。大部分研究都会在被很好细化了的人群中进行相对简短时间的治疗。而真实生活当中的心理治疗则面向更为异质的、呈现出共病现象的人群,而这一类群体往往是被随机对照试验拒之门外的。即便他们被纳入研究范畴,这一类人群也会倾向于拒绝参与。很显然,进入对照实验的患者,与“真实世界”当中的患者,在年龄、性别、严重程度、风险因素、共病情况、种族划分和社会经济地位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不过这还不够糟糕,更糟的是,RCTs当中所提供的心理治疗,在剂量(治疗频率)、实施时间、治疗持续时间、间发治疗,以及从业者的技术和承诺等方面,都很难符合真实的临床现实。*主要的差异表现在设置、治疗师获取报酬的方式,以及他们专业方面优先考虑的事情上——到底是发表论文还是进行临床治疗。由此我们产生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这些从研究当中得到的评估结果到底能不能适用于普通的临床设置当中。  对于伤害性的评估则是另一个问题:RCTs在检验伤害的可能性上表现得非常糟糕(例如,Lilienfeld,2007;Roback,2000)。Jeffreys等(1998)曾发现,在1972年到1994年期间引进的药物调查当中,有22种药物因为安全问题被召回,但是仅仅有一种药物因为缺乏疗效而被撤回。这一点并不令人感到惊讶,因为RCTs几乎无法仔细检测那些不良反应。有关SSRls与儿科自杀情况之间的争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没有一个安慰剂对照组的人数大到足以显示出患者在自发不良反应比例方面的显著差异。如果把所有的研究数据汇总之后,研究者们发现,相对于安慰剂组,主动服用药物的儿童和青少年出现自杀行为的频率高出两倍之多。但是与之相对,药物的拥护者则争辩说,由于研究设计和被试样本太过异质,所以根本不能够做这样的整合统计。  所以,也许正如Rawlins所总结的那样,RCTs的拥趸们一直以来不恰当地高估了上述这些可操作可观察的实验研究。这种高人一等的优势只是一种幻觉。不论哪一类研究都既有优势又有不足。在一个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制定治疗成本与收益的决策时,我们更需要认真评估所有的事实证据,并据此作出判断。RCTs的成本过于浩大。并不仅仅是货币资源,主要指的是钱,它们同样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能量。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原因,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总是容易被各种偏差所困扰,也总是在努力强调差异性而对毫无发现保持沉默。就拿*近有关青少年当中的难治性抑郁的研究为例(Brentetal.,2008)。在阅读这项研究的摘要时我们了解到,如果一个青少年对于至少一种SSRI没有反应,那么如果进行药物调换,症状将有40%的可能出现改善和缓解。而如果在换药的同时还配合进行认知行为治疗(CBT),那么改善的情况又将大幅增加。反应率提升了15个百分点。不论药物是转换为另一种SSRI还是文拉法辛,结果都没有太大差异,但只要添加了心理治疗,就可以很明显地提升反应比例。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治疗的各个组当中,都有大量青少年中途退出(324名随机挑选的被试中,有102人,几乎占到1/3,因为不良反应而退出治疗,这实在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这一点让我们不得不担忧研究当中任何一种疗法的可接受性。如果着眼于那些对疗效产生反应的人,似乎很明显CBT的添加可以改善反应比例,但如果我们只着眼于那些完成了治疗研究的青少年(即,充分得到了CBT的疗效),那么这一研究结果似乎就不那么清晰和明确了。  ……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医学 临床医学 皮肤病性病学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