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文化底色
中医的文化底色作者:罗根海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37756501 定价:29.0 出版时间:2018-01-01 出版社:山西科技 |
中医的文化底色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有启蒙价值的中医文化科普小书。全书共有哲学中医、仁爱中医、预防中医、绿色中医、人文中医等五个板块,共20篇文章予以解读中医文化。全书御繁为简,深入浅出,以淡雅的文风、通俗的讲解,达到了“让外行读了有收获,内行看了有启迪”的效果,是一本体材新颖、内容精当、文风淡朴、雅俗共赏的上乘之作,属于散文性的科普读物。 本书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一带一路”中医药国际教育培训基地教材。
中医的文化底色 内容简介
对中医学科的属性一直颇多争议。现普遍认为,中医学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古代医学学科。有人讲要“剥 去中医的哲学外衣”,大谬矣!正是中国古代文化自成独特系统,才有了中医学的文化符号。
早在六千年以前,华夏文明就已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哲学、天文、地理、农学、文学、医学、建筑、军事等学 科都在发生、发展、分化,各个学科的知识互相汲取、借 鉴、碰撞、融会。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大约到三千年前, 基本形成了各自的学科知识体系,并且有了代表性著作,如哲学的《易经》、文学的《诗经》、医学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军事的《孙子兵法》等,这些学科构成 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坚实基础,为封建社会发展提供了思想和科技支撑。
中医学是古代科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总结了 先人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努力吸取其他学科知识成果为己所用,不但建立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框架,还不断在实践中修订、补充、发展理论内容,使之更加完善。经过漫 长的发展历程,中医学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成为一门成熟的古代医学,在保障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维护人民健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时至今日,世界上其他古代医学体系近乎消亡,中国 古代科技也已成为历史的辉煌。唯有中医学,经数千年而不衰,历久弥新,至今在医疗、卫生、保健中仍发挥着不 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老年化社会的到来, 世界范围内的健康观念、医学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医学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精气神脏腑一体的整体观、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积极预防思想、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理念及七情和合方剂配伍的组方策略等,这些思想和方法虽然古老,但是不落后,同时还反映了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 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越来越明显,并在我国医改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正如陈竺副委员长所讲:“深化医改为中医药 发展带来契机,中医药发展为医改提供重要动力。”随着 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中医理论及中药使用方法逐渐被世界各国人民接受甚至喜欢。中医针灸已惠及全球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药以膳食补充剂、保健品、药品等不 同身份已在近百个国家广泛使用。中医药已成为中华民族 对人类文明的又一巨大贡献。
20 世纪末,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 Wilson EO 在《科学》上发表展望新世纪科学发展前景的文章指出:“人类不仅 仅是生物学的物种,而且还是文化的物种,我们需要将自 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整合在一起去探索生命。”2014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慎明先生提出:生命科学不属于自然科学 或社会科学,应是一个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列的科学门类。中医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 正如王永炎院士所言:“中医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 数学交融,与人文、哲学渗透的古代医学科学。”对中医学科的属性一直颇多争议。现普遍认为,中医学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古代医学学科。有人讲要“剥 去中医的哲学外衣”,大谬矣!正是中国古代文化自成独
特系统,才有了中医学的文化符号。
早在六千年以前,华夏文明就已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
哲学、天文、地理、农学、文学、医学、建筑、军事等学 科都在发生、发展、分化,各个学科的知识互相汲取、借 鉴、碰撞、融会。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大约到三千年前, 基本形成了各自的学科知识体系,并且有了代表性著作,如哲学的《易经》、文学的《诗经》、医学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军事的《孙子兵法》等,这些学科构成 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坚实基础,为封建社会发展提供了思想
和科技支撑。
中医学是古代科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总结了 先人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努力吸取其他学科知识成果为
己所用,不但建立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框架,还不断在实
践中修订、补充、发展理论内容,使之更加完善。经过漫 长的发展历程,中医学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成为
一门成熟的古代医学,在保障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维护人
民健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时至今日,世界上其他古代医学体系近乎消亡,中国 古代科技也已成为历史的辉煌。唯有中医学,经数千年而
不衰,历久弥新,至今在医疗、卫生、保健中仍发挥着不 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老年化社会的到来, 世界范围内的健康观念、医学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中
医学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精气神脏腑一体的整体观、治未
病和养生保健的积极预防思想、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理念及七情和合方剂配伍的组方策略等,这些思想和方法虽然古老,但是不落后,同时还反映了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 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越来越明显,并在我国医改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正如陈竺副委员长所讲:“深化医改为中医药 发展带来契机,中医药发展为医改提供重要动力。”随着 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中医理论及中药使用方法逐
渐被世界各国人民接受甚至喜欢。中医针灸已惠及全球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药以膳食补充剂、保健品、药品等不 同身份已在近百个国家广泛使用。中医药已成为中华民族 对人类文明的又一巨大贡献。
20 世纪末,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 Wilson EO 在《科学》
上发表展望新世纪科学发展前景的文章指出:“人类不仅 仅是生物学的物种,而且还是文化的物种,我们需要将自 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整合在一起去探索生命。”2014 年,中
国社会科学院李慎明先生提出:生命科学不属于自然科学 或社会科学,应是一个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列的科学
门类。中医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 正如王永炎院士所言:“中医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 数学交融,与人文、哲学渗透的古代医学科学。”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思维模式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中医学以临床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分析
人体功能状态信息,借助由表及里、由外揣内的取类比象、 演化推理,经过哲学逻辑思维,从整体把握人体功能状态 特征及演变规律,判断人体阴阳失衡、脏腑气血偏颇状况, 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针、药、按摩、食疗、气功等复合干 预措施,以达到“以平为期”的目的,使人体“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恢复健康状态。这种对人体健康的认识和把握
是一种独特的认知思维方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分析还原论指导的现代医学 取得了巨大进步,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分子生物学取得
了长足进展,并逐渐催生出系统生物学。局部与整体相关 联、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已成为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和趋
势。现代医学检测分析与中医学的宏观把握相结合,将开
拓现代医学新的研究领域。陈竺院士讲:“科学家应逐步 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 21 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既高于现在的中医, 也高于现在的西医,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和奋斗。”
中医学虽然深奥,但并不神秘,只要努力,完全可以掌握其真谛。我校很多留学生经过认真学习,比较系统地 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和诊疗方法,在很多国家行医治病, 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但学习中医的
确要下一番功夫,有的留学生反映,背诵难,理解更难。 确实如此,但理解要有技巧,那就是要了解中国文化,特 别是古代文化。了解了东方文化的特点和思维方法,往往
一通俱通,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古诗云:“问渠哪得 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正如*主席在澳大利 亚孔子学院所讲:“中医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罗根海教授《中医的文化底色》一书恰是从中国文化 的视角,揭示中医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罗先生强调: 中国文化多种多样,中医学只是其中一种,系统、通俗地 把它告诉喜欢中国文化的各国人民是编写这本书的主要目 的。依照传承“有生命力的文化和有历史性文化”的原 则,通过诠释中医药的“道”与“术”的哲学、伦理、人 文的深奥内涵,彰显中医药治未病、养生保健的积极预防
医学思想和无害化及非药物诊疗的绿色优势。通过哲学中 医、仁爱中医、预防中医、绿色中医、人文中医五个角度,二十篇文章,御繁为简,深入浅出,以淡雅的文风、通俗的讲解,达到了“让外行读了有收获,内行看了有启迪” 的效果,是一本体裁新颖、内容精当、文风淡朴、雅俗共 赏的上乘之作,没有扎实的国学底蕴和对中医真谛的把握 是难以完成著述的。
罗根海教授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知名教授,40 年来,一
直从事医古文和中医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十多年来,率先 开设中医“人文讲堂”,反响颇佳。罗先生尤尚进德修业,
注重为人师表,淡泊名利,辛勤耕耘,为学校语言文化学
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今《中医的文化底色》一书即将付梓,我先睹为快,
颇多启迪,也愿推介。为示敬怀之情,谨为之序。
医学 中医 基础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